叩問臺海2009
十個叩問,“胡馬會”或是美好的愿景,而兩岸如何通過制度化合作走出經濟危機、深化和平發展模式,則更切乎每個中國人的利害。兩岸“通”,通則久,而大陸游客背包自由行寶島,也頗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郭力
如果把兩岸關系的脈動看作時鐘的運轉,有秒針、分針,也有時針,那么,對臺海局勢的叩問既要逼近秒針般的精準,更要跳出當下,縱身高地,把握時針的趨勢。
2009年兩岸關系的大幕正啟,廈門衛視邀請大陸與臺灣的十大兩岸問題研究院所的院所長,叩問今年兩岸關系的十個最重大議題,給出專業而前沿的解讀。
十個叩問,“胡馬會”或是美好的愿景,而兩岸如何通過制度化合作走出經濟危機、深化和平發展模式,則更切乎每個中國人的利害。兩岸“通”,通則久,而大陸游客背包自由行寶島,也頗值得期待。
本報特別精選專家觀點,以饗讀者。
特邀專家(排名不分先后)
“胡馬會”,會不會?
蔡東杰 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
曹小衡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
林德昌 臺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
劉國深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劉紅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
邱坤玄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邵宗海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
余克禮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
張五岳 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章念馳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威脅下,海峽兩岸都以穩定經濟為首要任務,同時兩岸仍然在持續推展制度化交流機制的過程中,許多功能性的議題尚待協商。這樣的情形下,兩岸領導人會面,雖然有驚艷效果,卻無實質意義。
劉國深:雖然不能完全排除特殊情況下兩岸領導人“偶遇”的可能性,但在正常情況下,2009年之內實現“胡馬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兩岸關系發展的進程尚未進入最高領導人正式會見的階段,甚至連事務層級最高首長正式會面的時機和條件都還不成熟。
首先,兩岸雙方雖然都接受以“九二共識”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但雙方對于“一個中國”的具體內涵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認知,兩岸政治對立造成的結 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其次,臺灣內部對于“九二共識”的看法嚴重分歧,“臺獨”分裂勢力仍然有較大的牽制力,雙方最高領導人的會面仍將激化島內惡質化的政黨 關系。第三,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內部,都不具備做出重大政治讓步的輿論條件。
當前的兩岸高層交往還處于“白手套”階段,低階的官方直接交往仍然是一項“政治禁忌”。2012年臺灣“大選”以前,還是要注重夯實民間關系的基礎,同時試探性地推動低階官員的接觸問題。
邱坤玄:2009年,“胡馬會”若能舉行當然會是全球矚目的焦點,但這是否就是雙方最需要處理的議題?會晤的議題與意義何在?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威脅下,海峽兩岸都以穩定經濟為首要任務,同時兩岸仍然在持續推展制度化交流機制的過程中,許多功能性的議題尚待協商。這樣的情形 下,兩岸領導人會面,雖然有驚艷效果,卻無實質意義。“胡馬會”比較有可能的時間點是在2012年的春夏之際,馬英九若能順利連任“總統”,再次得到人民 的信任與付托,而胡錦濤總書記也將在當年年底任滿,兩人會面,同時又為兩岸立下和平的框架,因此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不是想象,而是期待!
章念馳:“胡馬會”確實是營造兩岸和緩最有期盼的大事,符合兩岸利益,也符合兩岸需要,尤其馬英九要兌現讓臺灣“馬上好起來”,最現 實的做法是讓兩岸關系首先好起來,合則兩利、和則兩贏。但我們又不要操之過急,應看到兩岸關系的基礎還很薄弱,李登輝與陳水扁統治臺灣20年,建立了一整 套“臺灣論述”,盡管國民黨重新執政,但“愛臺論述”還牢牢控制著臺灣民眾的意識,這就決定了馬英九不可能脫離臺灣政治現實而走得太遠,否則他會在臺灣失 去最最重要的東西——選票。而大陸未來“和平發展”目標,也無需立即實現統一,而是通過“三通”的廣泛交流、經貿、談判,建立起堅實的兩岸互信基礎。因此 “胡馬會”也許只是人們過于樂觀的一個良好愿望而已。
臺灣能用兩岸都認同的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嗎?
就“中華臺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