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無友不如己者”:低經濟社會地位者如何增加社會資本?
很多時候,這種幫助并不是純粹的一方幫助一方,而是雙方的互利。比如,有著較高階層的一方,往往需要信得過或信得過且能干的人,這個時候童年的鐵哥們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一個人的社交網絡資源(社會資本),向來被認為是塑造個人教育、健康和經濟成果的主要力量之一。近日,發表在《Nature》的兩篇文章,使用來自Facebook的210億條社交數據詳細衡量各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并探索這些社會資本的影響,揭示了社會流動性的關鍵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低社會地位的個體收入向上流動性取決于他的朋友中,高社會地位的比例。并且,這個比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解釋階層流動最強的預測指標之一。
這個研究令人想起孔子說的:“無友不如己者”。
階層固化是中國人當下的一個焦慮點,這個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到其發生的機制、解決的辦法。
首先,童年認識了更高層次的朋友,哪怕沒有任何其他效應,也能開闊眼界。而眼界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因素。
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后,中國剛剛打開國門,開始有外國人來中國旅游。西湖邊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