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把城市的動能帶到鄉村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推進的情況下,通過某種程度的逆城市化來投資鄉村、改造鄉村,讓鄉村留下來”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2年7月,李小云教授及其團隊在臨滄市鎮康縣幫東村
2022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再次去云南的村子里調研,查看他所指導的鄉村振興創新試驗項目的進展,昆明市的雁塔村、麥地沖已經是周邊小有名氣的旅游村,臨滄市蘿卜山村的“農品市集”迎來首次營業,昭通市的大苗寨村、石水井村和范家壩村的核心試驗區剛剛建成。
李小云給這些村莊設計了不同的發展路線,共同點是在鄉村建立更現代化的產業,并且培養農民管理者,這樣才能“把城市的動能帶到鄉村”,讓鄉村在市場經濟中更加受益。這套模式來源于他研究貧困問題三十余年的經驗。
1993年,32歲的李小云結束了在歐洲為期兩年的發展研究學習,回到當時的北京農業大學中德綜合農業發展中心,對接國際援華項目,他自稱是發展的“掮客”。有一次在中央農業干部管理學院的培訓班講課時,一位干部邀請他來寧夏看看,幫忙做點工作。李小云去了父親曾長期工作的鹽池縣,又去看了隔壁屬于陜西省的定邊縣,那是他出生的地方。
李小云的姥姥住在定邊縣,爺爺奶奶本是甘肅人,20世紀60年代來投靠親戚,也在定邊的山溝安了家。李小云的童年在定邊度過,他記得這里的風沙從開春一直刮到入夏,姥姥在縣城的房子很簡陋,土房矮小,進門就是土炕,屋里僅有一張桌子和幾個小板凳,爺爺奶奶住在條件更差的窯洞。二十多年后,李小云回到爺爺奶奶住過的山溝,發現這里的景象依舊熟悉,貧困而落后。
他開始重新思考農村的貧困和發展問題,1994年引入農民作為主體的“參與式發展”概念,1998年通過中國農業大學向農業部和教育部申請建立中國第一個發展學本科專業,2002至2009年組織進行大規模農村發展狀況調研,每年編輯出版《中國農村情況研究報告》,為中國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2015年以后,李小云轉變以往的調研模式,決定“沉入”村莊,做一場試驗:一個深度貧困的村莊能否通過現代產業脫貧?
河邊村是他選定的第一個村子,三年后,這個云南大山深處的瑤族村寨,從全村都是沒窗戶的破舊木房、土路縱橫、舉村負債的境況,變成一個環境優美、有著特色客房的旅游村落。之后,李小云在云南更多村莊進行改造,探索如何借助城市的力量帶動鄉村振興。
建設前和建設后的河邊村對比圖——通過在河邊村建設瑤族特色干欄式木房,并內嵌“瑤族媽媽的客房”,為村莊開啟新業態產業
與此同時,國內的鄉村振興經驗也被李小云帶去了非洲,比起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有著更為相似的社會背景,能讓中國經驗在非洲落地生根。2011年起他和團隊在坦桑尼亞推廣玉米密植增產技術,2021年又因地制宜地提出玉米套種大豆計劃。2022年6月,在大豆收獲的季節,他去到項目村品嘗了當地村民制作的豆漿。
貧困的根源是什么,現代與傳統的倫理悖論如何解決,怎樣讓農民真正成為發展的主體,這些問題李小云還不能完全給出答案。但和貧困交手三十余年,李小云的思考和實踐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鄉村發展的過去和現在。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與李小云的對話。
“貧困是一個他者化的話語”
南方人物周刊:在《貧困的終結》一書中,你說自己開始接觸貧困問題是因為1993年在德國訪問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在此之前,你是如何看待貧困問題的?
李小云:我在1990年代初出國學習之前,對貧困問題是不敏感的,可能在那個階段國內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