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心理咨詢可以給出常識的聲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08年5月29日,四川都江堰冰河小區,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赴四川心理援助隊的學生為災區的小朋友做團體心理輔導(視覺中國)

在我們接觸心理咨詢或心理學知識時,會發現許多理念和方法不同的流派。而且,盡管心理學和醫學共享“治療”“診斷”等概念,但相對于現代醫學來說,心理學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在接受采訪的眾多心理咨詢師中,1985年生的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結合他個人的經歷和研究,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他對這種不確定性的看法,“把問題還原到一個系統的場景里來解決,”“所有利益相關者,或者所有對這個問題有責任有義務的人,大家坐下來聊聊,咱們商量著辦?!毕啾让挠谛睦韺W權威或“正確的聲音”,李松蔚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選擇對自己有用的問題意識和應對方式?!拔也粫膭畲蠹矣才鲇驳刈鲎约?,我只是覺得可以跟這個世界聊聊。當你發現這個世界特別不完美的時候,你只能做點違心的事情,可能你需要克制一下。但是你這么做的時候,你不會怪自己?!?/p>

這種他認為和后現代哲學相通的心理治療思維,雖然不一定“正確”,卻能為我們面對心理咨詢乃至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提供一些啟發。

“社恐”真的是個病嗎?

從本科開始,我們就可以去心理學系的各個研究室旁聽組會,我好像從一開始就選了臨床心理學的教研室,然后一直待到了博士畢業。

我具體的研究方向是社交障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恐。我當時的導師一直都在研究這個問題,而我對自己的社交很好奇,所以就跟著研究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就是不善于跟人打交道、在公共場合不愛出頭,這真的是個病嗎?

在中國,我們對社交障礙的認識全都來自于西方。西方是一種個體主義和航海家的文化。每個人都想著我要成為我,我將來要去“航?!?,去開拓自己的“新大陸”。與之對應,社交焦慮在西方的語境里有一個核心的認知機制,叫作恐懼負面評價(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比如一個人很害怕別人說他不好,在別人面前他就會手忙腳亂,或者會努力表現得好一點。

這種狀態在西方的診斷體系里是有問題的,因為在西方的語境下,“在意別人怎么看”這件事就是有問題的。但是在中國的文化里面,人們普遍就是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是需要跟人打交道。而且,在中國其實找不到太多西方語境下典型的社交障礙者。在中國,我們說一個人社交方面不夠好,可能更多的是說這個人不夠社會化,不成熟,沒有眼力勁,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