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北庭,聆聽千年戍邊回響

閉上眼,歲月深處隱隱傳來大唐軍鼓回響。殘陽如血,軍旗獵獵,帝國鐵騎在漫天風沙中追亡逐北、快意殺伐。

從公元702年設立,到公元791年最終陷落,在近九十年的時間里,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的沉浮、征戰與風雨。

人們總習慣以“盛”來形容唐,這所謂的“盛”,其實是無數將士用肩膀扛起來的。但廟堂之上也有反對聲音,認為常年征戰使民生凋敝,邊將坐大成勢,“非國之福也”。

責任編輯:楊嘉敏

新疆有許多被稱為“破城子”的遺址,來頭最大的恐怕要數吉木薩爾縣城北十多公里的一處,這里可是昔日赫赫有名的大唐北庭都護府治所。廿年前便知“北庭”,沒想到今日才有緣一謁。

遺址如今被改成考古公園,順著門房的指引,轉過一片叢生雜樹,一排排黃色土墻陡然涌入視野,由近及遠,像衛士一樣默默矗立在萋萋芳草間和茫茫戈壁上。這便是北庭故城了。

故城建于唐初,雖飽受塞外風雨侵蝕和戰火破壞,仍能看出當年氣象。城墻殘高3—5米,寬5—8米,千年歲月滄桑與人事興衰更替,就湮沒在這些殘垣斷壁之間。

北庭都護府故城 (張佳/圖)

互成犄角

恰逢陰天,烏云四合,天幕低垂,行走在殘垣之下,空氣中混合著野草和亂花的清香,四周闃無人聲,唯聞鳥語淺唱。戈壁盡頭有汽車駛過,卷起一溜長煙,那一刻,時光仿佛凝固。

“都護”一詞源于西漢,“都”為全部,“都護”乃“全都監護”之意。千年以來,以“都護”轄西域的,除漢即唐。

漢之經營西域,沿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開辟了絲綢之路南北兩道,因此設西域都護于天山南麓。唐人則在此基礎上,沿天山北麓開辟了絲綢之路新北道,約為從伊吾(今哈密)、經庭州(吉木薩爾)、伊寧到碎葉(約在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一線,根據形勢需要,除了在西域故地設立安西都護,又增設北庭都護,主要管轄南起天山、北到阿爾泰山,西抵巴爾喀什湖的廣袤地區,以確保絲綢之路新北道的安全。

從地理上看,北庭故城南以天山為屏障,西接輪臺(今昌吉古城),北臨大漠,往東通過車師道與柳中、交河等重鎮相連,是從天山東緩坡進入準噶爾盆地的關鍵節點,進可攻、退可守,可謂理想的軍鎮要塞。

而在軍事上,天山東、南、北三個方向的唐軍此前雖然都受安西都護府節制,但由于地理阻隔,很難做到協同一致。北庭府設置后,與西州(今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