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與被網暴的孩子都在掙扎丨記者手記
現實世界里,成年人對重要性的排序,把孩子們擠出了公共空間。在網絡世界,一個渴望得到友誼與認同的孩子,承受不了另一群尋找認同的孩子的惡意,最終釀成一場悲劇。
責任編輯:譚暢
依奈的房間,保留著她生前的樣子。
相關報道詳見《少女直播自殺背后:“網絡廁所”滋生的惡意》
她無法割舍的一切都在網上
“斷網不就行了?”報道發出后,不止一位朋友這樣問過我。
在網絡暴力議題中,這大抵也是一類常見的疑問,很多人覺得不聽不看便能遠離傷害。我自己是能理解依奈為什么做不到斷網的,她畫畫獲得的認同感、價值感,能聽她分享心事的朋友們,都在網上,她在意的就是這些,很難將這些都割舍掉。
依奈的母親跟我們說,她知道孩子肯定需要朋友,但女兒想要朋友的心愿已經超出了她的想象。她曾經勸過,網絡的世界是虛擬的,結交的朋友也不曉得是否真心,這種友誼不太真實。但依奈會很著急很緊張地反駁,“你不要這樣說我的朋友”,不然就會生氣。
這份看重,我們在采訪過程中也有所體會。參與選題的實習生同學說,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依奈不愿斷網時跟家人說的,“雖然有些人對我不好,但是還有很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易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