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50萬賣微信號被判無效,“社交資產”能讓你發家致富?
想著攢個號,把號變值錢了,再把號拿出去賣錢,這已經違法了。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我注冊的微信號,就是我們的社交資產了,可實際上,賬號的所有權根本不在我們手上。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社交資源能否成為資產。
責任編輯:劉韻珊
近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布一起有關微信賬號買賣的案例。
醫美網紅程某以人民幣50萬元的價格將9個微信號轉讓給趙老板用于營銷,趙老板最后只支付了30萬元,未支付余款,程某訴至法院,但法院審理認為,雙方微信賬號買賣協議無效,判決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現在的流量真的貴,我們所擁有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賬號等等,都變成一種“社交資產”。只是這個判例給了我們警醒:這些社交資產真的能夠變現嗎?變現會有什么法律風險?什么才是自我增值的最好方式?
社交資源成為“資產”
一個微信賬號竟然可以標價50萬元出售——暫且不論這種交易是否合法,它都是社交賬號資產化的一個例證。
在經濟學中,資產是指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顧名思義,社交資產就是網友在社交媒體中所擁有的社交賬號、社交資源,在某些情境下,這些東西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
比如在自媒體時代里,各大社交平臺上的意見領袖、網紅,得益于累積的龐大粉絲,粉絲對他們的信任、忠誠度,以及他們的價值引領作用,他們可以在社交賬號發布一些商業化內容或者付費內容,以此吸引粉絲的參與、追隨,影響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