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催熱”虛擬電廠,能否解決限電難題?

若通過建設煤電機組滿足其經營區5%的峰值負荷需求,需要電廠及配套電網投資約4000億元;若建設虛擬電廠,建設、運維和激勵的資金規模僅為400億—570億元。

在電力需求高的時候,特斯拉擁有PowerWalls的用戶可將儲存的電力釋放回加州電網。用戶每向電網輸送1度電,可獲得2美元的補償。

“虛擬電廠盈利點主要是消費端提效優化,電價不靈活,虛擬電廠就難有盈利模式?!?/blockquote>

責任編輯:馮葉

虛擬電廠能否大規模落地,取決于商業模式是否可行。 (視覺中國/圖)

2022年8月26日,中國首家虛擬電廠管理中心落戶深圳。

據《深圳特區報》消息,該中心已接入分布式儲能、數據中心等類型負荷聚合商14家,接入容量達87萬千瓦,接近一座大型煤電廠的裝機容量。預計到2025年,深圳將建成具備100萬千瓦級可調節能力的虛擬電廠,逐步形成年度最大負荷5%左右的穩定調節能力。

虛擬電廠看不見、摸不著,是一個可以參與電力系統運行和電力市場交易的電源協調管理系統。目標是通過先進信息通信和監測控制技術,實現海量分布式能源、儲能系統、可控負荷、電動汽車等資源的聚合和協調優化。

例如,用電緊張時,虛擬電廠通過調節空調、電梯、汽車充電樁等用電需求降低整體用電功率。用戶也可以通過分布式光伏發電、電動汽車電池和儲能電池放電等形式將多余的電力提供給電網。

虛擬電廠距離實現還有多遠?

需求側響應

實際上,虛擬電廠并不是一項新發明。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虛擬電廠的由來可追溯到1990年代的電力需求側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 DSM)。當時,中國主要是通過行政命令手段對各類用電負荷進行管理,以實現節約用電、安全用電和計劃用電。

進入2000年后,電力需求側管理演變為電力需求側響應,后者傾向于從市場供需的角度對負荷需求或用電模式進行調整。

“需求側響應資源多種多樣,存在互補性?!痹Q解釋,虛擬電廠的作用在于聚合各類用電負荷,根據電力供需關系,主動進行調節。

虛擬電廠的優勢不僅包含靈活性,更體現在經濟性上。過去,電網對整個電力系統進行調節主要利用的是發電側電廠的資源,虛擬電廠則能夠充分調動負荷端的資源。

據國家電網測算,若通過建設煤電機組滿足其經營區5%的峰值負荷需求,需要電廠及配套電網投資約4000億元。若建設虛擬電廠,建設、運維和激勵的資金規模僅為400億—570億元。峰值負荷需求,即最大用電需求。

另據華西證券研報,虛擬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