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割燕云十六州: 一場豪賭的愿賭服輸

石敬瑭割讓燕云,在契丹人幫助下建立后晉;又因為丟失燕云,導致亡國。故事卻遠未結束……

國仇家恨,金戈鐵馬,五代、宋,以及遼、金等王朝均被深深卷入其中,這便是位于華北農牧交錯帶的燕云十六州。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盛夏,山西省朔州平魯區七墩村。黃順才趕著羊群出了門,每到這個季節,山梁子已經被青草染綠,一片片油菜花點綴其中,玉米、高粱、莜麥一個月前早已種下,地里農活不多,羊倌相約把羊群、牛群趕到山梁子上,爾后蹲在城墻上抽旱煙,拉家常。黃色的城墻橫亙在山梁子上,斷斷續續,延伸到天際。

七墩村在朔州北端,與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接壤,村子在長城第七個烽火臺下,當地人稱烽火臺為“墩子”,因而得名,附近還有五墩、八墩、十九墩等地名。明代七墩村屬于威胡堡管轄,與云石堡、威平堡、祁河堡等同隸屬威遠路。朔州境內古長城全長約300公里,年代從戰國、秦代、漢代延續到明代。

朔州七墩長城 (劉國民/圖)

從太空遙望中國,兩種顏色將這片土地區分開來,綠色的土地肥沃,適合耕作;黃色區域相對貧瘠,只能從事游牧;兩者的界線,即為農牧交錯帶。每當遭遇自然災害,或者游牧部族足夠強大的時候,他們便越過界線,掠奪財物。游牧民族來去如風,騎兵沖擊力強,農耕民族需要倚靠險關、隘口、堡壘固守,長城便應運而生。公元前214年,秦國大將蒙恬驅使勞力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修建萬里長城。此后,歷代王朝在崇山峻嶺中修筑長城,并在沿線要塞、隘口駐扎重兵把守,以抵御游牧部族。

在這片土地上,曾充斥著國仇家恨、金戈鐵馬,五代、宋,以及遼、金等王朝均被卷入其中,這便是燕云十六州。當初,石敬瑭為何割讓燕云,“兒皇帝”面具下又藏著怎么樣的面孔?其實,石敬瑭既是燕云的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一手創立的后晉因燕云而亡,子孫就像近兩個世紀后的宋徽宗父子一樣被遣送到寒天凍土,再未回到故園。

皇帝與武將

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太原府,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幾天前,末帝李從珂的制書送到太原,令他改任天平軍節度使,駐扎鄆州(今山東鄆城縣),進封趙國公。后唐為防止藩鎮坐大,朝廷往往頻繁令節度使調離防區或入京任職,稱為“移鎮”。但這一次,石敬瑭嗅出了詔書背后的殺機。

后唐是五代第二個王朝,也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權。沙陀人是突厥別部,分布在金娑山南(今新疆博格達山,一說尼赤金山)、蒲類海東(今新疆巴里坤湖)的“沙陀”沙漠一帶,因而得名。大約8世紀開始,沙陀人內遷,他們弓馬嫻熟,能征善戰,游走在強大的唐朝、吐蕃、回鶻、吐谷渾之間。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創立后唐,史稱莊宗。與大多數五代政權一樣,后唐的歷史混亂而血腥,先是李嗣源取代李存勖為帝,稱明宗,接著李從珂又從明宗幼子手中奪得皇位,史稱末帝?;实鄹鋵⒅g,似乎就隔了層窗戶紙。

諸多節度使中,李從珂擔心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幽州節度使趙德鈞,一個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趙德鈞鎮守幽州多年,封北平王,是后唐最有實力的節度使之一,其子趙延壽還曾任樞密使。河東歷來是強藩,也是沙陀人的龍興之地,石敬瑭是明宗女婿,鎮守河東已有八年,還擔任著大同、振武、彰國、威塞蕃漢馬步軍總管一職。這一切,都令李從珂心驚肉跳。

李從珂的擔心沒有錯,石敬瑭拒不奉詔,還上了封奏折,諷刺末帝帝位是搶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末帝將奏折撕裂在地,令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義武節度使楊光遠為副,領各地節度使的各路大軍云集在晉陽城下。

五代年間的太原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大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