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搶救方言:“鄉音未改”將成永恒
“如果不能有效保護方言,我們將永久失去完整記錄人類文化遺產的機會?!?援鄂期間,“武漢話轉普通話”功能使用次數達到七十多萬次。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方言保護計劃”首支AI方言文化公益短片《懶畫眉》海報。予安客串藍衣侍女。
“mo55老;w55大;wo55wo31幫助……”
這是一本獨龍語發音與漢語詞匯的對照詞典。如今,獨龍語母語者少于一萬人,且普遍年齡大、文化水平低,不會寫“獨龍文字”,因此該詞典收集的語料多為錄音,直接用國際音標表示。
詞典的制作者是人工智能,通過一種特殊算法,整個過程只需要輸入兩種語言的獨立語料,不需要現有翻譯,也不需要操作人員有任何關于獨龍語的知識儲備,就能獲得對應詞典。
該詞典和背后的算法由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計算機系在讀博士彭煦潭主導完成,為瀕危語言的記錄和保護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七千多種語言中至少有40%處于某種程度的瀕危狀態。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瀕危語言志”叢書記錄,全國130多種語言中,有68種使用人口在萬人以下,有48種使用人口在五千人以下,有25種使用人口不足一千人,有的語言只剩下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會說。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道出了鄉音的無限情感魅力;一個浪跡天涯、久別鄉井的游子,偶爾在異國他鄉邂逅素昧平生然而鄉音無改的鄉親,那種喜悅、親切、激動之情始終是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所難以表達的?!敝Z言學家詹伯慧曾在《語文雜記》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并寫道,“方言將永遠在它所通行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p>
“沒有任何一種方言是一成不變的,以后方言也會‘適者生存’,而我錨定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話。萬一它今后斷層了,還能靠現在留下的音頻文字資料喚回?!痹诒Wo方言方面活躍了近十年的85后蘇州姑娘予安說道。
長大重學家鄉話
2014年,予安忽然發現家鄉的年輕人很少講蘇州話了。這一年,從事西班牙語教學的她回到蘇州工作,一講蘇州話,11歲的表弟已經完全聽不懂了。予安很吃驚,因為表弟3歲之前說著一口流利的蘇州話,予安還錄過他唱方言兒歌的影像。
原來,表弟小學六年均在寄宿學校上學,完全失去了蘇州話的語言環境。而再往下了解,予安發現像表弟這樣的00后大多不會說蘇州話,能聽懂的年輕人寥寥無幾。
予安打算為此做點什么。她報名參加蘇州市語委舉辦的蘇州話輔導師培訓班,并通過了口語評定。培訓班上,予安發現身邊的“同學”平均年齡六十歲左右,而自己的蘇州話在他們聽來非?!把鬀茕骸保ú徽冢?。直到通過考核,拿到蘇州話輔導師資格證書時,予安仍覺得自己“會教,但講得不好”。很多同班同學則情況相反,他們講得好,但是不會教,有人甚至沒參加最后的考核。
考核結束后,學員們問負責人“我們拿了這個證能干嘛”,對方表示“你們自己去找街道搞活動”。于是很多人拿到資格證書后就沒了下文。但予安沒有停下,她繼續想辦法提高自己說蘇州話的水平。
西班牙語專業的她決定像對待一門新語言一樣來重新學習蘇州話。蘇州話所屬的吳語在國內方言中研究資料較多,但予安找到這些資料后發現看不懂,于是從頭開始自學與現代漢語教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并補充了國際音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