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劇本“失靈”,她們走到臺前

? 劇本不再對每位女性生效,取而代之的,是迸發著魅力和生命力的個體,正在各自的領域中,書寫關于可能性的故事。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一劇中,將人生比作一出七幕戲。他說,世界如同一個舞臺,行走其間男男女女,全是演員,各有上下場的時刻。

在過去,女性通常會拿到由社會分發的相似劇本:在無處不在的規則中,女性被統一的形容詞包裹住,塞填進“理所應當”的社會身份和社會時鐘,在家中、在幕后、在角落,活成眾望所歸的女兒、妻子和母親模樣。

上世紀70年代,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就曾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今時今刻,這個預言已成為現實。女性不再滿足于用獨立、自我、堅韌或溫和來形容自己,反差、困擾、沉淀和失敗,也能夠成為女性生命的色彩。劇本不再對每位女性生效,取而代之的,是迸發著魅力和生命力的個體,正在各自的領域中,書寫關于可能性的故事。

張薔:只想要有快樂

張薔最近很忙,忙著做喜歡的事兒,忙著推掉不合適的工作。

結束當天的錄音,已經是凌晨一點多,今年的計劃是發8張專輯,時間已經過去大半,她不慌不忙,心里很有譜。

近年來重現公眾視野的張薔,總是頂著醒目的爆炸頭,比發型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獨一無二的聲線,《乘風破浪》第一期表演結束后,寧靜對她說,“我們小的時候聽你的歌,你知道你有多出名嗎?”

怎么可能不知道。時間線拉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那是屬于張薔的音樂時代,在那些穿著喇叭褲、聽著打口碟的青年的傳唱里,她唱著迪斯科的歌聲遍布大街小巷。區別于主流唱法的時髦和前衛,讓張薔成為一個時代的流行符號,登上《時代》周刊那年,她只有19歲。

再后來的故事,也寫在許多媒體的采訪里。如日中天時從名利中抽身而退,轉頭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二十多年后,當名字快要模糊在新世紀的流行文化圈時,她又帶著音樂出現在草莓音樂節的舞臺上,毫不費力地點燃了漫山遍野的年輕人的熱情。

從當代娛樂工業的衡量標準出發,張薔完整經歷過事業的起起落落,放置于當下迭代競爭無比激烈的名利場,這樣的過往也許多少有些遺憾,但是張薔身上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她和這個圈子,整個時代,都活得不太一樣。

張薔身上有一種讓人著迷的反差感,她從小受古典和交響音樂熏陶,但是更愛動感前衛的節奏,喜歡什么就唱什么,她不害怕成為異類,也不害怕不被主流接受。成名之前,她可以拎著包就跑到外地演出,在簡陋的舞臺上跳著歡快的舞步,名氣和贊譽奔涌而來;她又在頻繁的錄音里,開始抗拒,因為做出來的很多音樂,“不是我想要的東西”。

張薔、音樂和舞臺(圖/受訪者供圖)

最開始唱歌的時候,張薔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從小經歷過許多不快樂以后,她在音樂里得到了慰藉,找到了快樂,所以便堅持要做這件事情,至于是在哪里唱,“紅”還是“不紅”,都不在她考慮的范圍之內。哪怕是在綜藝節目中,張薔展現的也是絕對的真實。她內心很柔軟,并不喜歡比賽,因為不夠“友好”,輸掉比賽也會“不開心”,在她的舞臺,觀眾感受到的是非?!熬唧w”的快樂,想跟著音樂律動,想大聲地跟唱,這些,也都是張薔想要的。

用張薔的話來說,她的人生里很多決定,其實都是在順其自然,在放松的人生狀態里,她汲取命運在每個階段的贈予:事業,家庭,還有自我,她都好好的接住了。

“我沒有什么欲望,只想把屬于我的舞臺展示好就夠了”,很多人這輩子都在生活里乘風破浪,張薔呢,她站在山巔睥睨過,在名利里浮沉過,到現在,她最想要的,只是抓住生命中綻放的快樂。

鄧璐:熱愛很純粹

自從2020年一條操作斯坦尼康的74秒視頻沖上微博熱搜后,“硬核”便成為一個在形容鄧璐時出現的高頻詞匯。

在女性力量高歌猛進的當下,鄧璐一直被視作沖破性別天花板的代表性人物??钙鹩?0斤的機器,拍出導演滿意的專業的長鏡頭,這是一項讓不少攝影師望而卻步的工作。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影視攝影圈內,能把這件事情做好的人不多,1米65的女孩兒鄧璐是其中一個,且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那一個。

這當然是真實發生在鄧璐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也是公眾最??吹降?,最容易了解到的一點?!暗@也是我挺郁悶的一個事兒,搞得圈內的人以為我只做‘四菜’了?!比欢斆鎸δ切┰噲D深入挖掘她與“斯坦尼康”這個標簽的羈絆,以及有關堅韌和信念感這類問題時,坦誠地回答出“當時真沒想那么多”的鄧璐,實在是坦誠得有些可愛——或許才是她光環外更真實的另一面:“我以為,那是每個攝影師都會的呢?!?/span>

一切都是循序漸進的,鄧璐走上攝影之路也不例外。入行以前,鄧璐也嘗試過其他事情,她學過動畫,創業開過淘寶店,當過服裝助理,在片場她喜歡用相機拍花絮,又開始折騰著自己做剪輯,摸索中發現了攝影的樂趣,再后來,她拍的紀錄片被導演看到,獲得了做攝影助理的機會。

最開始扛的是小機器,半路出家的她什么都要學,也正因為如此,鄧璐在專業上的態度十分端正。除了斯坦尼康,她在片場里做得好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也是她在劇組這個原始的權力場里摸爬滾打一圈討來的生活本領。外界貼上的標簽容易淹沒了這一點,鄧璐并不情愿就這么被簡單地定義。

“鄧璐是一個普通的電影攝影師,別再叫她中國第一位女性斯坦尼康攝影師了?!标P于“鄧璐”是誰,她特別強調并補充道:“我只是想拍好電影”。這個回答很鄧璐。簡單、純粹,她就應該是這樣的一類人,知道了自己想干好什么,就一往無前奔著那個方向去。

鄧璐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而電影恰好“至少延長了三倍的人生”。恰好的時機讓她去了劇組,拿起攝影機后,她便真正地看清了自己想走的路,于是就在這個行業里泡著,篤定熱愛著。

鄧璐,一位純粹的電影攝影師(圖/受訪者供圖)

在片場干活是鄧璐覺得最痛快的時刻。盡情創作的她,根本不會在乎別人是否投以關注或給予認可,當光影被抓住,構成她腦海里想要的畫面時,那些身體的疲累,低落的情緒,必要的隱忍都無足輕重,“壓根想不到了”。

影視業走進“寒冬”以后,那種痛快的時刻倒是不可多得了。攝影工作減少了,鄧璐就去教攝影課,攝影課里一大半的學生都坦言,來學習是受她鼓舞。

關于未來的計劃,鄧璐列舉了不少,今年她嘗試了寫劇本,參加了創投會,能拍當然是最好,不行的話,就再看看其他,有了機會就抓?。骸皵z影的風格可以千變萬化,但初心始終如一?!迸c電影有關的一切,她想在場。不管哪種方式,她就在這個行業里,綻放著旺盛的生命力。

何灝浩:享受水下舒展的狀態

“我猜她前世肯定是一條美人魚”。

2021年6月,在河南衛視端午晚會中以“水下洛神”亮相后,一襲彩衣姿態空靈的何灝浩,便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綻放出具體的形象,許多看過《洛神水賦》的觀眾,都會發出諸如以上的夸贊。

游成一條“美人魚”,何灝浩花了二十多年。

6歲那年,父母送她去學游泳,8歲時被廣州花樣游泳隊選中,到18歲退役的時候,她拿過四年全國青少年花樣游泳集體冠軍,幾乎是在水里度過了漫長又快樂的青春期?!盎亍钡桨渡弦院?,何灝浩過了幾年循規蹈矩的生活,直到再次感到水的召喚。2016年從國企辭職以后,何灝浩開始接觸自由潛和美人魚運動,還參與了電影《美人魚》的出演,在一次次的下潛、蹼泳、藝術造型里,她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水下世界。

2017年拿到了美人魚教練證以后,何灝浩開始做美人魚教練,教為數不多的學員模仿人魚的姿態,在水中旋轉騰挪。有個詞叫“如魚得水”,但那幾年的她過得不太順暢,體制內的父母不能理解她這種“叛逆”的選擇,事業上幾乎找不到共事的伙伴,大多數時間,她處于一種失業狀態,感覺到快樂的時刻,大多都是在水里。

水下又是另一世界,無聲的,靜謐的,在水底的何灝浩更能找回自己。有一種注定的感覺,何灝浩覺得自己本就該“屬于水”,哪怕長時間的訓練容易皮膚起皺,眼球充血,她仍然能夠捕捉到各種姿態下的美感,這是水給她的自信。表演《洛神水賦》時,她已經是這個領域拔尖的人兒了,那條視頻仍然拍了200多條,才從2個小時的素材里剪出2分鐘的呈現內容?!奥迳瘛泵撎ビ诤螢?年多的堅持,每一個干凈利落的舞蹈動作,都來源于那些重復千百次的練習,在一次次的嘗試里,她盡情展示出了每一個屬于“美”的瞬間。

在水中優美自在的何灝浩(圖/水下舞蹈《太極劍》)

《洛神水賦》播出之前,何灝浩的抖音上其實已經上傳過上百個水下舞蹈的視頻,偶爾“火”過兩天,熱度就消失了,可能這才是人生的常態。何灝浩下水的那一刻,從未想到過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會被外交部轉發,命運在特殊的時間節點里給了她一次成為“洛神”的機會,但她的人生并不只為那一場盛會而綻放。

如果沒遇到洛神的人生,會怎么樣?大概率也不會有什么不同。從2017年開始,她做了一些海洋保護的事情,也跳了許多風格不同的水下舞蹈,更多的時候,她回到游泳池里,幫助那些也想成為“美人魚”的女孩,如何享受在水里的狀態,認可自己,喜歡自己。

在水里,美人魚總能找到撐起自己的力道,順著這股力量慢慢走,一定能游往新的天地。

劉穎:掌控自己的人生

盡管是在暑假,劉穎的生活依然很忙碌。

這是她回北大創建實驗室的第九年,過去的九年里,劉穎的人生一路高歌。29歲回國任教時,她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博導,三年后她完成了人生另外一件大事,迎來小生命成為了媽媽。

當母職負擔遭遇科研壓力,劉穎交出的成績很“漂亮”:帶的研究團隊一次次取得課題突破,女兒健康快樂成長,她一直在盡心陪伴……許多人在看到她光鮮的學業履歷之后,常會認為一切“本該如此”, 但實際上,和這個時代里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女性一樣,她也經歷過許多人生中的搖擺時刻,比起常被夸贊的“聰慧”“高效”這些因素,她對待自我的坦誠以及對待人生的達觀,都更能讓那個從小鎮走出來的女孩,成為現在的劉穎。

源于童年時期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推動著劉穎走上科研的道路。一頭扎進生命科學的領域,探尋一片樹葉的燦爛與枯敗,也能給她帶來純粹的快樂。生物方向的基礎科研,突破性成果的背后往往是漫長時間的堆積。在劉穎的科研剛起步的那幾年,除了在實驗室里進行高強度的、連續的工作,她還需要與諸多不確定性對抗。

試錯是實驗研究的常態,然而,對科研熱忱的興趣和對人生負責的使命感在劉穎身上,催化出奇妙的化學反應,讓她在付出與努力很難成正比的挫折里,并沒有體會到太多痛苦,反而激發起她強大的挑戰心態。

在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上堅定前行的劉穎(圖/受訪者供圖)

“假如十條路里只有一條能夠通向終點,哪怕試到最后一條路才成功,對我而言,花在前面九條路上的時間,也不是浪費”,這是劉穎堅守的一份信仰。

嚴謹認真是劉穎作為科學工作者最自然的狀態,但是在專業以外的另一番天地里,劉穎又有一番自洽的人生。在科研和教學以外,她既是科普節目的錄制嘉賓,又是教育公益活動的參與人;是北大合唱團的一員,亦是馬拉松賽場上的健將……與其說她是在事業和母職這組傳統的二元對立關系里找到了出路,不如說,她更像是在時間和精力中尋找到了生活里的平衡。

在北大任教之后,劉穎有了更多與年輕學子交流的機會,“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是她經常強調的觀點,她自己便是這樣身體力行著。很多媒體在介紹她的時候,常常試圖用“學霸女神”來表達最樸素的贊美,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是共識到劉穎身上,真實的綻放著一種極為篤定的力量:她總是足夠自信地打開人生的疆域,又無比堅定地掌控著前進的方向。

做到“知行合一”的劉穎,無疑是值得贊美的,她在每一種社會身份里都找到了自洽的方式。與此同時,更多像劉穎這樣的女性,能夠涌現于當下時刻的各行各業里,這也許意味著女性已經在探索打開人生的多重方式,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從更廣闊的社會歷史層面來看,如張薔、鄧璐、何灝浩、劉穎這樣的時代女性,她們都在各自的人生河流中不斷尋求蛻變,在生命涌動的不同狀態下,專注于自我,蓬勃發展,無關乎時代、年齡、性別、身份,不在意社會賦予的任何顏色,只為追尋更強韌、更勇敢的人生時刻。

哪怕花圃只有一隅,花朵也不可能只有一種姿態,在每一個花開時刻,她們都積聚著力量,將命運陳舊的裘皮沖開,這個時代里,各行各業中,不同生命底色之上,每一位女性的綻放瞬間,都值得被珍視,應該為之喝彩。

“人生沒有劇本,序幕拉開,各有精彩”,面對如此宏大課題,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內心的答案。作為更懂女性的汽車品牌,歐拉關心每一位女性的成長,洞覺共振個體與外部世界的美好聯結,多角度詮釋“每種綻放都有力量”的品牌態度,相信生命的韌性與光,為女性力量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光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