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何越來越像貶義詞?“公地悲劇”又一鮮活實例丨快評
“專家”一詞被玩壞,實質上還是公地悲劇的體現。所謂公地悲劇,就是產權沒有界定的土地,大家都會去放牧,從而導致過度利用,也就是“玩壞了”。同樣,“專家”這個頭銜并沒有太高的門檻,并不難獲得,也是“公地”的一種,意味著很多很多人都可以“進入”,或自稱或被媒體、自媒體惠贈,自己濫用、過度使用才是“理性選擇”。惜乎大家都是這么想的,在出格言論上,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追我趕,當然很快就“玩壞了”。
責任編輯:辛省志
日前,一些專家的建議在網上受到群嘲,“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標簽又一次火了。撇開具體的建議及對此的爭議不談,“專家”一詞似乎有越來越像貶義詞的趨勢。這一現象本身值得玩味、值得思考。
的確,聽起來缺乏常識的專家言論不少。如某房產專家建議農民去縣城買房,然后開車種地,被網友冷嘲熱諷后,又出來自辯道:“農民住在縣城,開著車去種地已經很常見了,縣城周圍20公里范圍內的農村都可以這么做,開著車十幾分鐘到半個小時就解決問題了?!敝皇遣恢?,所謂的“常見”有多常見?又有專家給失業者想的出路是“私家車去跑滴滴,閑置房出租”,一些網友挖苦此建議約等于“何不食肉糜”。還有某經濟學家勸誡年輕人“放棄高薪職業,去賺錢少的崗位鍛煉”,惹來眾多白眼與吐槽。
市面上主流的解釋是某些專家的觀點“不客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