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她們成為自己
? 女性將創造和講述越來越多不同的,但同樣值得尊重的、走向更“遙遠”之地的選擇與故事,而這些在人生軌跡上活出自我的微小力量,最終匯聚成點亮他人的璀璨星光。
從家門口到學校,從內陸到沿海,從南極到北極,“遙遠”,從來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潛伏在人生的路上,隨著個體的成長,逐漸被擴充延長。從前,小女孩會因為學習騎行摔倒而哭泣,后來她不僅不怕摔倒,還樂于體驗那些可以讓她不斷挑戰自我的第一次和每一次?!斑b遠”的另一面,不是因懼路長停止前行,而是勇敢跋涉生生不息。
過去,女性的一生中,多數只有不到一扇門的距離可走。如今,選擇繼續前行,走出家門、走入自然、走近自己,已成為每一位女性人生列單中的可選項。行走,也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無可及的概念,它化成了腳下的滑板、肩上的相機,手里的簡歷和眼中的希望,女性早在抵達的路上。
胡月:擁抱真實的自己
一秒鐘前,她是長發飄飄的鄰家少女;一秒鐘后,她又化身為一襲黑衣、腳踏藍光的朋克“戰士”。7月,一段自信地秀出閃光義肢的變身視頻,讓26歲的成都女孩胡月,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閃光少女”。
“太酷了!”“自信的姑娘!”網友們紛紛評論點贊??珊轮?,從小心翼翼到自信閃光,自己花了許多年。
2008年汶川地震,12歲的胡月因傷勢嚴重,左腿不得不截肢?;叵肫鸬卣鹨凰苍S多同學都不幸離世,劫后余生的胡月決定,“截肢吧,不管怎樣,我想活下來”。
失去左腿,最初并未挫傷樂觀的胡月。從小就愛冒險、爬樹的她,心想這不過比以前的骨折脫臼嚴重一些,穿上假肢,自己依然可以走路、跑跳,甚至在父母同學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學會了滑板。
真正感覺受傷,來自一次醫院復診時旁人的異樣目光。剛步入青春期的胡月,一下子敏感起來,“如果我把假肢露出來,會不會又招來別人的同情或議論”。于是,在最愛美的年紀,她一年四季都用長褲把假肢遮擋起來,只能偷偷羨慕能穿漂亮裙子的同齡女孩。
直到今年3月,即使是相處十多年的朋友同學,大多也不知道胡月的秘密。在他們眼里,胡月陽光、樂觀、風趣,玩得一手好滑板,攀巖、跳傘也不在話下。所以,當胡月在社交平臺自曝參加北京冬殘奧會彩排時,朋友圈一時炸開了鍋。
胡月坦言,這是剛收獲的勇氣。彩排時,她結識了很多同樣截肢的朋友。而他們對于有缺憾的身體,早就泰然處之,實現了“穿衣自由”。
回到成都后,胡月嘗試和自己和解。假肢不好看?那就拆掉粗糙的海綿包裝,裸露出堅硬的骨架。有點單調?就聯合工藝設計專業的朋友,給小鋼腿裝上亮閃閃的飾品和燈帶。
胡月至今還記得邁出第一步的忐忑。面對路上很多人投來的目光,她忍不住地想退縮,心想會不會又招來同情或議論。不料去地鐵站的路上,一個小孩兒沖她一笑,“好酷”。
胡月瞬間釋然。當守護了14年的“秘密”公之于眾,迎接自己的,原來不是同情與非議,而是欽佩與贊揚。
現在,胡月終于可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穿著短裙短褲、秀出“小鋼腿”,享受滑板上的自由與微風,沉浸于極限運動的刺激和樂趣。
閃光開朗的滑板少女胡月
不少殘友看到胡月的視頻后,紛紛給她私信,“好羨慕你,我什么時候能夠像你一樣接受真實的自己?!?/p>
“你也可以”,胡月耐心地一一回復,她對他們感同身受,總是鼓勵殘友大膽邁出第一步,“在嘗試過之前,別著急否定自己”。
“我不想讓人同情,也不希望獲得什么特殊對待。我想告訴大家,也告訴殘障朋友,我們能行?!?strong>對于視頻引發的關注,對于外界的喧囂,胡月已全不在意,她只希望能自在地展示自我享受生活,綻放真實的自己。
葉梓頤:追逐極光與星光
多年以后,葉梓頤回憶,也是在25歲時,做出了改變人生軌跡的那個決定。
那時她正在新加坡知名廣告公司擔任創意顧問。原來的人生規劃、職業發展清晰可見,從白領成長為金領,職級薪水節節攀升,結婚生子退休老去。
但骨子里,另一個葉梓頤卻在抗議。
她想前往北極,親眼目睹并拍攝罕見的日全食。自從15歲那年被流星“擊中”,她就為星空著了迷——從教室走回宿舍的途中,黑漆漆的路突然被點亮,不經意地抬頭時,一顆流星正劃破天際。這在葉梓頤心里種下好奇的種子。她加入學校天文小組,去北京天文館做志愿者,成為星空攝影業余愛好者。星星在哪里,奇觀在哪里,她就想去哪里。
按部就班地過完一生,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嗎?
沒猶豫太久,也沒和家人商量,葉梓頤做了一個決定:放棄可觀的收入和穩定的職業發展,成為一名“捕捉”星空的專職攝影師,也從此開啟了風餐露宿、充滿未知的另一種人生。
“好的機位都在糟糕的地方”,葉梓頤調侃,拍攝星河燦爛并不意味著有枕星入眠的浪漫,而很可能與牛糞堆、沼澤地為伍,被各種生物造訪,被各種意外打斷。
哪怕途中危機四伏,葉梓頤依舊篤定,“追逐極光和星空的道路從不好走,但大自然的壯麗在那兒,就是我不斷鼓起更多勇氣、一次次出發的理由”。
“巡天者”葉梓頤
成為星空攝影師不易,這不僅意味著她每次得扛著幾乎與體重相當的行李和攝影器材四處奔波,還不得不面對社會對于女性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規訓。
2016年,她獲得了TWAN“地球與天空”攝影大賽“夜空之美”組冠軍。2017年3月,為了等一場完美的日出日落和滿天星空,葉梓頤在烏尤尼鹽沼里泡了整整6天。正是在這里拍攝的《發光的烏尤尼鹽沼》,登上了NASA APOD天文每日一圖。
葉梓頤的出現,打破了行業的桎梏與社會的偏見。如今,她已跨入而立之年,還在不斷“追星”。她說自己最大的驕傲在于忠于內心,用愛好養活自己,以一種少有人選擇的方式實現自我綻放。“雖然我自己仍然在未知中掙扎著,有困惑、焦慮、不安,但我仍不放棄生命的更多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讓它有價值?!?/p>
譚婷:把正義帶到無聲的角落
2022年,中國首位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聾人律師譚婷,也迎來她的30歲。
“大家好,我是譚婷,今天我帶來一個真實故事——手機借給別人用,小心欠債又吃官司?!睂χ鴶z像機,譚婷的手比劃飛舞起來。
每周,她都要錄制兩期這樣的普法視頻,做兩次在線直播。工作之余,每天她還得接聽幾十個涌入的視頻電話咨詢。目的只有一個,在聾人群體遇到法律糾紛茫然無措之時,告訴他們應該怎么辦。
但五年前,她從未料到沒有任何法律專業背景的自己,能最終成為聾人律師。
8歲起因中耳炎失聰的譚婷,原本想成為一名特教老師。但2017年從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畢業時,無意看到幫聾人打官司的“中國首位手語律師”唐帥,正面向聾人招聘助理。
出于欽佩,譚婷投遞了簡歷,成為入選的30個助理之一,迎接那個看似不可能的挑戰——從0開始,學習法律,成為律師。
“得好好學”,沒有任何法律專業背景的譚婷暗暗較勁。除了上班,她每天把自己埋在半米高的書里,看視頻、看書,不懂之處就翻來覆去,死磕到底。這是從小使然的倔強,“用我媽的話來說,我就是一頭驢子”。
憑借埋頭使勁走路的驢子精神,面對每年通過率僅10%的全國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譚婷先后沖刺了3次。
一同入選的很多人都陸續放棄,第三次報考后不久,還遇上母親患癌住院。雖然打了退堂鼓,可病床上的母親的囑咐讓她不忍放棄,“你不是為我而活,你得為這個社會而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最終,她第三次走上考場,并順利通過,成為中國首位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聽障人士。
跨過成為律師的第一個門檻,一個接踵而來的問題是,聽不見,說不出,怎么去開庭辯護?
譚婷從唐帥那里,獲知另一種可能,“普法的意義遠大于出庭,就像是星星之火,既可以為聾人群體普及法律知識,又可以帶動更多人為聾人提供法律服務”。
成為星星之火,譚婷暗下決心。因為她要面對的,是一片亟待改變的法律“洼地”。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聽力殘疾者有2780萬人。但在40多萬注冊律師中,能與聽力和語言障礙人士順暢溝通的人寥寥無幾。
同時,聾人群體里有很多人不識字,只會“自然手語”,既看不懂電視里的字幕,也看不懂屏幕右下角的“漢語手語”。
無數的聾人因此深陷孤島——或因缺乏法律常識無意間觸犯法律,或是被侵權了也難以自知。在很多糾紛中,由于手語翻譯和涉事聾人的溝通體系不同,誤解和被誤解是常有的。
譚婷在特殊教育學校里學的也是“漢語手語”,只能在每天的咨詢中,不斷地推測、提問、排除、核實,在對各地自然手語的學習中,找尋最準確的“答案”。
譚婷為聽力和語言障礙人士提供幫助
實踐積累的經驗,她努力傳遞給更多人。2021年,律所與西南政法大學合作開設了“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實驗班”,每年遴選40名學生,將其培養成既懂法律又懂手語、能為聾人服務的專門人才。譚婷成為實驗班的外聘教師。
她覺得,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使命——做好普法,教大學生聾人思維與手語經驗,最終創造一個對聾人群體更為友好的法治社會,“用會說話的手,把正義帶到每個無聲的角落”,也似星星之火,將法律之光綻放于荒原。
龔祎: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對于這似乎冥冥中注定的使命,龔祎也深有同感。
“你這氣場,倒像是做公益慈善的”,龔祎沒有想到,若干年前在企業做財務工作、負責統籌汶川地震員工捐贈時,同事們無意中對她說過的話,竟然像預言一般,切中了她當下的人生。
但如果不是2010年機緣巧合踏入公益領域,龔祎稱自己可能也就按部就班地做著財務工作,直至退休。
那年,她36歲,選擇打破一眼看得到底的生活,也借機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寫畢業論文時,她因為既對項目管理感興趣,又結合對國內公益慈善的好奇,向壹基金投去一封簡歷。
不久,她如愿加入了壹基金。入職不到一個月就趕上了玉樹地震。在幾十個日夜的緊急救災工作中首次踐行了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在壹基金的工作時間,龔祎先后參與了數次地震緊急救援與災后重建。日常所見的緊急救災工作也許幾周或者幾個月就過去了,但是災區重建工作、基礎建設、心理健康、衛生環境等往往需要耗時幾年。
2014年,一場眼疾讓她忙碌的腳步慢下來。她患上了白內障,這讓本已因高度近視模糊的視界,雪上加霜。因為從小高度近視,加上長期疲勞工作導致眼健康急劇惡化,龔祎左眼裸眼視力只有0.01,接近失明。2015年1月,通過白內障手術植入人工晶體,龔祎的視力奇跡般恢復到1.0。
生活的變故,讓龔祎很是觸動。她慢下來,靜靜反思:我到底要過一個怎樣的人生?透支身體去幫助他人,是不是最好的方式?隨著國內賑災重建體系逐漸成熟,未來,如何才能真正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手術前一晚,龔祎一個人在醫院里發呆。腦海中,突然就冒出一個個戴著厚厚鏡片的孩子的臉。在那些面龐里,她似乎看到小時候面對視力下降茫然失措的自己。手術后,龔祎重見光明。當再次看到清晰的世界時,她心里一動,我為什么不能也變成一道光,驅散孩子們眼前的“迷霧”?
或是冥冥中命運的召喚,這時,一個民間發起的視力健康公益項目“看見愛”找到龔祎,向她伸出橄欖枝。
龔祎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成為項目負責人。她心里已經有了一個計劃:做一個兒童眼健康相關的公益項目,讓孩子們有一個清晰光明的未來。
龔祎在給孩子們上課
從2015年起,龔祎通過專業課程開發、教學活動與社會倡導,呼吁關注9歲以下兒童視力健康、預防近視。運用MBA學習時的系統思維,基于此前公益慈善項目管理的經驗,她將原來局限于物資捐贈的“看見愛”,做了重新設計——加入互動性的用眼健康教育內容,吸引多方參與者化身“護眼俠”,并通過專業的流程把控和效果評估,將驅散迷霧的“光”不斷放大——7年來,“看見愛”已經在全國17個省市培訓超過一萬五千名講師,守護二十余萬孩子的清晰視界。
盡管在這個日益電子化數字化的社會洪流里,守護孩子們的視力健康任重道遠,但如今已是上??匆姁壑驹刚叻罩行睦硎麻L的龔祎,很慶幸自己當初做的那個決定。
它就像一道光,喚醒了自己,讓自己得以用另一種方式實現個人價值。它創造鏈接,讓內向的自己得以舒展。更重要的是,它讓一直沉默的自己,開始坦蕩表達。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并為此勇敢追尋,就是最美的綻放。
結語
作家星野道夫曾寫道,“人的一生,總是為了追尋生命中的光,走在漫長的旅途上”。
胡月、葉梓頤、譚婷與龔祎,還有許許多多普通但不凡的女性,她們或許是醫生、是工程師、是消防員,常年往返于家庭和工位,奔波于工廠車間,沉浸在研究創新中……每一份走向自己的跋涉,每一份探索生活的勇敢,每一份與眾不同的綻放,都在重塑女性的力量,一樣的,不一樣的。
女性將創造和講述越來越多不同的,但同樣值得尊重的、走向更“遙遠”之地的選擇與故事,而這些在人生軌跡上活出自我的微小力量,最終匯聚成點亮他人的璀璨星光。
正如更懂女性的中國汽車品牌歐拉提出的“每種綻放都有力量”主題,記錄普通但不凡的女性力量,并為之贊美。因為它始終倡導為女性喝彩的態度——花開時刻固然光彩,而每一個奔赴的瞬間,同樣別具美感。
這將激勵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女性,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肆意綻放。無論什么年齡、身份、職業,都在生活的多重角色中找到內心的平衡和豐盈,而每一種活法都是生命的綻放,每一次都散發出獨特的力量。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