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時代如何走出辟謠困境丨法眼
網絡不實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證明了有圖未必有真相,眼見未必為實。
視頻時代網絡不實信息的共治機制,也應該圍繞目標,統一部署,多方參與,多措并舉。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2年,國家網信辦開展了“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
隨著互聯網信息傳播渠道的日益豐富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不實信息泛濫正成為網絡治理的突出問題,2022年年初,國家網信辦開展了整治網絡亂象“清朗”系列專項專項行動。
根據專項行動總體安排,中央網信辦決定自2022年9月開始,啟動為期3個月的“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專項行動,全面深入清理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著力解決舊謠言反復傳播、新謠言層出不窮的問題。
大量未經證實,或不準確的信息充斥著網絡空間,給國家安全、社會秩序以及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巨大危害。在全民視頻時代,由于視頻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情緒感染力和社交互動性,使之成為不實信息的“重災區”。如何治理網絡不實信息成了推進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的基本要求。
根源
網絡不實信息為什么層出不窮?美國社會學家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總結過一個著名的謠言公式: 謠言的傳播能力=(問題重要性×謠言模糊性)÷公眾判斷能力。在視頻時代,不實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呈現出新特點。
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不實信息的生產者往往掌握了流量密碼,深諳用戶心理,在內容上常選擇那些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打著專家或者知名人士的旗號,故意放大矛盾點和沖突點,在形式上采取大字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