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浪大化中:王水照的學術人生
在長期的治學生涯中,王水照一直堅持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學風,不人云亦云,不望風落筆。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復旦大學中文系首席教授王水照先生和他的新書《王水照訪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年近九旬的復旦大學中文系首席教授王水照先生,這幾年幾乎年年有新著出版,其中有將舊文重新整理一過的,可以說帶有總結回顧的意味,日前出版的《王水照訪談錄》(以下簡稱《訪談錄》,凡引自該書的不再出注)也是如此。這本書匯集了過去十來年間王先生與同事、學生和記者的十二篇專題訪談,有談他的求學經歷與治學經驗,有回顧參與編寫《中國文學史》的經過,以及回憶與何其芳、錢鍾書先生的交往等等。這本書以第一手的資料回顧了王水照的學術人生歷程,表達了他的學術人生觀點,從中可以看到時代、環境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如何應對時代大潮的沖擊,“縱浪大化中”,通過自己的不懈追求,成長為一位有杰出成就有廣泛影響的學者。無論是為人還是治學,這本書都給人以豐富的啟迪。
新一代大學生
人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每個人都受到時代的影響或制約,在時代大潮的沖刷中或隨波逐流,或勇立潮頭,命運也隨之發生不同的變化,王水照也不例外。他的學術人生歷程幾乎是與新中國的發展進程同步的,他在成長的歷程中經歷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可以說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他在談詞學研究時說:“我們這一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接受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教育,首先是蘇聯體制的教育,又經過了一系列大的‘運動’,所以,我們的學術經過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意識形態的熏陶。我們相信馬克思主義,在一段時間內也有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所以,我們能夠從視野上接受一些西方的學科觀念,學科觀念比我們的上一輩要強。我們的優點就是視野比較開闊,能接受現代的學術氣息以及其他人文科學的方法觀念,從社會科學和大文化背景的角度研究詞學。但是,從基礎上來說,我們顯得相對薄弱,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詞的創作總體比較薄弱?!边@段話可以說是夫子自道。
1955年夏天,王水照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從浙東名邑余姚負笈北上,開始了他迄今近七十年的學習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歷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從黑暗中走出來不久的人們擁抱光明,充滿理想和朝氣。作為新一代大學生,王水照生逢其時。他回憶道:“進入北大中文系之后,我們領受了‘向科學進軍’口號的感召與鼓舞,一頭扎進書海,努力學習。這個時候感受到了許多名師大家的風范,游國恩、林庚、吳組緗、季鎮淮、王瑤、吳小如等先生給我們講授文學史;王力、魏建功、周祖謨先生給我們講授語言學等等。寢室的學習氛圍也很濃,每天睡覺的時候都不忘問問上鋪:‘今天看了什么好書?’如果他看的書我沒看過,又很有興趣看,第二天我就要找來認真讀讀,和同學們交流。那段時間可以說是完全沉浸在學習的愉悅之中了?!北本┐髮W一流的師資和教學條件,使王水照慶幸自己獲得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良機,度過了兩年名副其實的苦讀生活。
“紅皮文學史”
然而,1957年那個不平常的夏天打斷了這個進程,王水照幸運地沒有被卷進漩渦而沉淪,反而嗣后的 “教育大革命”和“學術大批判”卻意外地把他引向宋代文學研究之路。在這場運動中,學生批判自己的老師,正常的教學秩序完全被打亂。被批判的老師反唇相譏,對學生說了一句批評的話:“你們能‘破’不能‘立’!”這句話刺激了學生的“革命積極性”,在當時“大躍進”、大搞科研的時代背景下,就萌生了自己動手編寫一部文學史的念頭,“把紅旗插上中國文學史的陣地”。1958年,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銳氣,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1955級學生發起集體編寫《中國文學史》(俗稱“紅皮文學史”,翌年再版本俗稱“黃皮文學史”)。這部“紅皮文學史”,先入為主地列出了三大標準作為該書的指導思想,即: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斗爭、民間文學是文學史的主流、政治標準第一。以這三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