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審美性與工具性的流變說明了什么?市場選擇里面沒有陰謀
將整個歐洲和美國先后卷入的世界大戰,讓千萬男性走上戰場的同時,也讓千萬女性涉足了從未介入的工業生產領域。這一變化也讓女裝出現了改變。女性的上衣逐漸向男性的獵裝靠近,采用駁領四兜和兩兜設計,同時裙擺變成H形或A形并大幅度收短,加裝了一排正開或側開的紐扣,以便隨時將開叉調整至適合工作的高度。因為審美性向工具性的讓步,口袋就這樣突然而大量地出現在了女裝上。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一檔脫口秀節目中,表演者將女裝上的口袋設計與“女性權益”直接掛鉤,直指“女裝無口袋皆因男性凝視與審美規訓”,引發網絡熱議。
人們一般認為,口袋這一用來攜帶隨身用品的設計,本身就帶有極強的功能性,與工作需求息息相關。最為典型的是攝影背心和工裝褲,這種去性別化的中性設計反映了其實際需要。即審美性向需求性的最大程度讓步。
而相反的例子則是晚禮服,即使是男性禮服,其口袋也主要起裝飾作用。
“穿什么行頭辦什么事”是長久以來形成的著裝常識。
上述反常識、“陰謀論”的觀點本身沒有太多討論的空間和價值。其在網絡上出人意料地擁有相當數量的支持者,以及由此引發的熱議,折射出的其實是另一個問題:極端利己主義在身份政治光環的掩蓋下,正日漸侵蝕公共領域。
安口袋,很難嗎?
前文提到“穿什么行頭辦什么事”是社會長久以來形成的著裝觀念。而在可以勝任多種場景的日常服飾穿戴上,“潮流”或者說時尚也經常隨著時代在工具性和審美性之間變化。而衣服上的口袋也隨著工具性和審美性的此消彼長而增增減減。
以女裝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最流行的是設計師保羅?波列首創的HOBBEL裙,這種頗具東方主義色彩的連衣裙擁有長及腳踝的裙擺和收緊的裙角,沒有口袋設計,女性通常將隨身物品放在精致的手提袋中,而手提袋往往也是根據HOBBEL裙搭配的。
然而這種風尚在1914年戛然而止,將整個歐洲和美國先后卷入的世界大戰,讓千萬男性走上戰場的同時,也讓千萬女性涉足了從未介入的工業生產領域。這一變化也讓女裝出現了改變。女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