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災難萌化、娛樂化是價值的扭曲,別拿別人的苦當柴,煮沸自己的咖啡
不可否認,災害中的人民,依然擁有樂觀、豁達的能力。但在我看來,受災者才有“自嘲”、打趣的資格,旁人的玩笑或調笑,一旦尺度、力度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形成禮節上的僭越和精神上的霸凌。
責任編輯:陳斌
對新聞事件進行低幼化、娛樂化“解讀”早已有之。前一段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拿川渝人民的高溫災難消遣。
高溫、缺電、干旱、山火、地震……這些關鍵詞,組成了一段時間以來川渝自然和社會生態的樣貌。網絡上對此非常關切。重慶全民“救火”,眾志成城完成滅火壯舉,更是引來網友由衷贊嘆,但其間,亦有怪狀生發。例如,“川渝人民要哭了”一度沖上熱搜。
看上去,“要哭了”這個詞挺符合事實,因為的確有人在災難中淚奔。但“要哭了”這種輕飄飄的、萌化的、娛樂化的網絡流行語,實在不能也不應該拿來用作標簽化表達,這與川渝人民經歷的苦痛、積極的抗爭實不相符、實不相配。盡管熱搜詞條讓我們“看見”了有形的無形的痛苦,但的確隱隱地釋放出一種揶揄、調笑的情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