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專題報道延安紅街:創新表達讓青年人“體感”紅色歷史
本文內容轉載于今日頭條《中國青年網》
9月5日,央視《文化十分》欄目以《文旅+科技,讓青年人體感紅色歷史》為題,專題報道了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延安紅街,時長7分鐘,肯定了延安紅街以沉浸式情景劇《再回延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創新表達,稱延安紅街日漸成為青年人紅色文旅首選目的地。
2021年6月12日,由萬達集團投資建設的大型紅色主題文化旅游項目——延安紅街正式開街。延安紅街位于延安高新區,距機場和高鐵站十分鐘車程,距寶塔山革命只有五公里,其由主題街區、窯洞酒店群,還有市內湖——延湖共同組成。其中主題文化街區包括:會師廣場、邊區廣場、勝利廣場等,從會師廣場到勝利廣場,代表著黨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輝歷程。
延安紅街開業首日,就吸引了26萬名游客慕名而來,開業首月游客超200萬人次。特別是延安紅街充分聚焦文旅產業提檔升級,將紅街場景不斷內容化、形象化、趣味化,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據統計,接待的游客中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青年人。
這也正是央視《文化十分》欄目以7分鐘專題報道延安紅街的核心原因: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旅項目如何創新表達,提升產品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央視《文化十分》將鏡頭聚焦在了延安紅街打造的國內首部紅色室內情景體驗劇——《再回延安》。
《再回延安》以一本紅軍戰士的日記為創作元素,從聆聽紅軍講述長征故事開始,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了長征路上某紅旗班翻越雪山跨過沼澤,用生命護送紅旗到達延安的故事。
不同于以往鏡框式的“坐著看”,《再回延安》采用了年輕人喜愛的新型觀演形式——行進式的“走著看”。
來自北京的年輕觀眾邢釗赫說置身《再回延安》劇場“仿佛就是一名紅軍戰士”?!伴T一打開,沒有坐的地方,后來才知道觀眾是沒有座位的,一邊走一邊看,形式非常新穎。觀眾和演員零距離的溝通,演員就在身邊進行表演,自己仿佛走進了劇里面,幾度落淚。
除了行走浸入,《再回延安》還在技術上利用聲光電、真實風雪等高科技手法,打造多重體感互動的體驗,讓觀眾真切地感受那段光輝歲月。
例如,當《再回延安》進行到攀爬黨嶺雪山這一幕時,現場寒風呼嘯,大片雪花亂飄,舞臺上戰士們饑寒交迫,但還是毅然地往上爬著。臺下的觀眾則在現場真實風雪的環境中,與演員一起體驗著爬雪山的艱辛,身臨其境。
《文化十分》主持人評價說,這樣的觀看方式豐富了延安的紅色文藝作品樣態。
《再回延安》導演張冬如此解釋說:你看我們為了一個空間,別的溫度都可以,非要在這個區里面一進去之后就要達到零下20℃左右。所以說這個體感也是讓大家記憶猶新的。也算一種技術的突破,很少用溫度去控制環境的,很多人評論說這60分鐘一直在擦淚,一直在落著淚看完的。
來自四川的游客羅堇月說自己第一次體驗這種沉浸式演出,“特別是過草地吃饅頭那一段,被感動得哭過,我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出來,還沉浸在其中?!?/p>
在《再回延安》藝術顧問胡章鴻看來,《再回延安》的誕生正是基于新時代年輕人對于中國歷史的了解和對紅色文化旅游的興趣在提升,這是打造《再回延安》的初始動力。胡章鴻說,我們希望通過對新的紅色文化題材的挖掘和創新形式的打造演繹,來讓這個節目能夠更吸引年輕人,能夠達到這種紅色文化的傳承、革命精神的教育這么一個目的。
創新表達讓青年人“體感”紅色歷史,《再回延安》只是一個開始。自開業以來,延安紅街相繼推出“我在延安紅街打卡”全民挑戰賽、“紅姐兔兔”線上音樂會等推廣活動,充分迎合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近日,延安紅街最新推出的AI帶你《再回延安》小程序,自8月25日上線以來,總參與人數超20萬,生成視頻超過12000條,單人平均參與體驗時長超180秒。
小程序以延安紅街的廣場街巷為舞臺,以紅色情景體驗劇《再回延安》為藍本,通過上傳本人照片,利用小程序提供的16條變臉視頻化身紅軍戰士、革命青年、進步學生等角色,再一次做到了真正的“體感”紅色歷史。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