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史話:定為八月十五始于唐,果餡月餅是明代商人的發明
明代《宛署雜記》在描述中秋時,就說“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饋,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明朝月餅其實就是普通面餅,而高價果餡月餅是商人炒作。
責任編輯:陳斌
每年中秋節,哪種月餅最好吃、最傳統,都會成為議論焦點。但近兩年卻有人聲稱“月餅源自阿拉伯糕點,并非中國傳統,宋代時才傳入”。理由則是“月餅需要烤爐,這不是傳統中國家庭的廚具”。甚至就連中秋節本身,也被一些人質疑是“外來”——來源方向卻被安到了朝鮮半島。
如果這兩種說法都屬實,那我們豈不是成了學朝鮮半島吃阿拉伯糕點來慶祝中秋?顯然太不靠譜。而查閱文獻回溯千年,你會發現古人慶祝中秋時,月餅其實根本不重要。
中秋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秴问洗呵铩泛汀抖Y記》中都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仲秋即是中秋,指秋天的第二個月,也就是農歷八月。周秦兩漢時期,中秋已成為節令,但內容還比較簡單,主要是敬老和煮粥,日期也還沒固定到十五日。其實直到今天,華南有些地區依然不是在八月十五慶祝中秋,而是在十四或十六日。
到了南北朝,仲秋之月的節慶活動開始向月中靠攏?!肚G楚歲時記》將其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