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用1300天調研觀察基層社會如何運轉
本來夫妻吵架可能是很小的問題,一個有權威的村干部過去吼兩句就沒事了。如果完全按照規范化來做,要登記、要簽字、要處理,什么都要一步一步來,實際上可能只是做好了臺賬,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2022年8月12日,重慶市巫溪縣紅池壩鎮茶山村,“醫生書記”廖正步和同事為村民義診。2021年5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廖正步和蔣在強、代濤、黃燕、黃世峰等四位同事一起,被選派到巫溪縣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中,他們經常帶著醫藥箱走村入戶,在察民情、聽民意的同時兼任鄉村醫生
“縣官不如現管”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它是長期以來基層治理的真實樣態,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基層社會的共識。這是一件好事嗎?縣級行政是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實際上,“縣官”既是政務官,又是事務官。好的“縣官”既要貫徹上級政策,推動執行落地,又要對下有所體察,為地方辦實事?!翱h官”作為制度設置的一部分,是科層體制上的一個環節,不能是亂作為的“土皇帝”,也不能是不作為的“太平官”?!翱h官”如何治縣?“村官”如何管理鄉村?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華在全國近20個省市展開調研,累計時間超過1300天,完成25萬字的《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這本書被認為是顯微鏡下的縣鄉政治剖面觀察,深度描述了中國基層社會的實際運行狀況。
全書從縣域治理的內部視角出發,分為“縣域治理體系現代化”“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縣域治理的自主空間”“基層干部的激勵與發展”等四個部分,共38篇文章。書中沒有引用任何學術著作和論文,所有材料都來自調研的真實案例。南方人物周刊記者近日專訪了該書作者楊華,希望站在縣鄉這一端口,對中國基層政治生態運轉的邏輯有所認知。
每一個體都有他者的影子
南方人物周刊:在體制內做調研,如何從處理入場忌憚的問題去展開工作?
楊華:體制內的入場和我以前做農村調研的入場是一樣的道理。過去我在農村做過長時間的調研,包括家庭、婚姻、社會關系、老年人養老、老年人自殺等等。
農村調查的入場大部分一開始會有所芥蒂,建立信任需要時間。時間不會太長,也就一兩天。一般是從鄉鎮介紹到村里面,首先要經過村支書,我們會把調查的想法、主題和方法告訴他們:我們的調研是作為學術研究,作為社會實踐,不會對當地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前期需要村干部找人安排訪談,基本是先跟村干部了解基本情況,再訪談村里的其他精英。
取得村民的信任其實不難,一方面村民對大學生、大學老師有一種天然的尊重,一種仰視和尊重知識分子的樸素感情。另一方面訪談要在村里待幾天,比如我上午訪談,早上就在村里走一圈,了解這里的地理風貌,更重要的是讓村民知道有這么一群人來了。農村本身是熟人社會,信息傳播很快,轉悠一兩天,人們就知道有一群大學生和老師來做社會調研了。他們知道了有這些人,到時候去找他訪談的時候,就會更容易。甚至有人主動反映情況。我們就要告訴他們是來做調研的,不能對個體的問題進行反映,我們做的是總體性的調研。要給人家一顆定心丸,不能許諾任何東西。
因為調查時間長,并非一天兩天,而是10天、20天,基本上大家是不會撒謊的,包括村干部。問他們情況,要么不說,要么說實話,因為撒一個謊之后再圓謊就很難。我們調查時間夠長,不是單一信源,要調查各方。
體制內調研其實是更容易建立信任關系的。因為現在的基層干部,包括普通的科員和鎮長、書記,都是讀過大學的,極少數沒讀過大學,對大學里面做科研也是有了解的。所以他們不會在訪談中給出偏離事實的敘述。
當然,訪談有技術與技巧,一對多或者多對多座談的方式一般來說效果不太好,因為座談邀請單位內很多人一起接受訪談,有同事、領導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