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公攤”打官司,怎么能贏?
業主如果質疑公攤面積,可以先到城建檔案館等部門,查閱設計圖紙和竣工驗收圖紙,然后委托第三方測繪機構測量房屋的公攤面積,對比測繪報告與圖紙的數據,就能得到結論。
開發商可能會“做大”公攤,也可能讓公攤“縮水”,后者常出現在商鋪買賣中。他們會在簽訂合同時“挖坑”。
責任編輯:張玥
2022年8月,“公攤”存廢之爭,成為全網熱議話題。
2022年8月下旬,山東省青島市一位業主“110㎡房子到手僅61㎡”的購房經歷,引起了公攤面積存廢之爭。
根據2000年起實施的《房產測量規范》,共有建筑面積的分攤(即公攤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公共門廳、地下室、值班警衛室以及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等。
公攤面積與套內面積之和構成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積。以建筑面積作為商品房銷售的計價依據,已實施多年。
一直以來,市場上都有呼吁取消公攤面積的聲音。8月24日,內蒙古住建廳官網上一則對《關于規范房屋“公攤面積”的提案》的答復顯示,其將取消公攤面積的建議列為近期亟須修訂的立法項目建議上報住建部。
內蒙古住建廳在答復中坦言,如果改革計價依據,首先必須修改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明確套內建筑面積的概念及計價方式,做好宣傳、普及和解釋論證工作,設置合理的過渡期,以實現計價依據和標準從建筑面積向套內面積的平穩過渡,因此實施的“難度較大,周期較長”。
公攤面積自上世紀90年代在內地出現后,圍繞著它的爭議成為房產糾紛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兩位代理過公攤面積爭議案件并最終勝訴的律師。他們提供的案例表明,公攤面積的不確定性和不透明性,一定程度上為開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