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采獼猴桃列入信用黑名單?維護產品聲譽應節制權力介入、多用市場手段丨快評

電商的發達,讓農戶和無數的小商戶可以直接對接消費者,但也給農產品品控帶來了不少困難。不過靠行政命令,不僅成本很高,合法性存疑,恐怕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靠行業自律,以及市場倒逼,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高了,低質產品沒有市場,優質產品能獲得更高收益,生產者自然會想辦法提高產品品質。

責任編輯:陳斌

一處獼猴桃園內的獼猴桃(圖文無關)。 (新華社記者 徐欽/圖)

前幾天,網購了一箱產自四川蒲江的獼猴桃。到貨后,發現硬得像石頭,酸得像陳醋。無奈,又買了點熟香蕉,封在一起對獼猴桃“催熟”。幾天過去,雖然獼猴桃有點變軟,但口感仍然無法令人滿意。

上網一查,發現是過早采摘導致的。獼猴桃需要時間來積累營養成分,過早采摘的獼猴桃生長發育期大大縮短,糖分積累少,甜度不達標,即使后期放軟了口感仍然很差。根據中國各主要產地的標準,基本都要求獼猴桃可溶性固形物≧6.5%時方可采摘,有些品種的要求則更高。一般來說,達到這一標準,至少要到9月份。

可是市場競爭太激烈,很多商家都希望早點上市,搶占先機。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甚至早在7月份就有號稱現摘現發的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