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廚房”填飽的豈止是口腹?此心安處是吾鄉
對城市來說,包容和善待外來人,是一件惠而不費的事務。某種意義上,“社區廚房”是人與人“互愛”的隱喻,借由“立足之地”所營造、烘托的歸屬感,可以極速傳導到更多人心中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廣州媒體近期一篇關于城中村“社區廚房”的報道,觸及“外來人”這個意象遼闊卻不免有些沉重的話題。
廣州市天河區廣天社區的凌塘村,是一個外來人口占97%的城中村,人員密集、流動性大。2016年,由廣東省總工會資助、當地社區承辦的“凌塘新家園異地務工人員服務項目”正式落地。其后成立了媽媽互助合作社,成員們醞釀啟動“社區廚房”。在“社區廚房”里,孩子們可以聚在一起吃飯玩樂,媽媽們則多了一處閑聊社交好去處。
這里有菜、有愛、有故事……概括了“社區廚房”主要功能:滿足口腹之欲、社交之需、關愛之需。在這樣一個實用而溫馨的地方,人無分土客,都能受到情感滋潤。
“社區廚房”發揮核心作用的前提,是城市張開懷抱接納來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及其親屬。外來人,非常需要這個。
有一天深夜,我在地鐵末班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