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江:川滇咽喉,風云激蕩
中國古代十萬人以上級別的重大戰役,大多逐鹿于中原。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東漢時期的赤壁之戰,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然而,十九世紀中葉的西南腹地,卻罕見地發生了一場相同規模的大戰。這場史稱“橫江大戰”的戰役,發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它決定了石達開的最終命運,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
責任編輯:楊嘉敏
金沙江即將到達終點宜賓之時,接納了最后一條支流橫江(又稱關河)。兩江交匯處,是川滇之間水陸交通要沖。這里,有待解的僰人崖墓生命密碼,有依然蜿蜒的秦代五尺道,有堪稱石達開滑鐵盧的“橫江大戰”戰場。
橫江鎮憑借獨特地理位置,旁觀歷史的風云際會,積淀著別樣的文化。
橫江鎮老碼頭的祥和氣氛,和它曾經的風云激蕩形成鮮明對照。
洞窟的生命密碼
1903年初,美國旅行家蓋洛(William Edgar Geil)從上海出發,沿長江流域考察中國人文地理。當年秋,蓋洛考察結束,在宜賓橫江鎮轉入金沙江支流橫江,從云南離境回國。
峽深、水急、灘險的橫江,呈現一派雄奇旖旎的風光,令蓋洛驚喜不已。當船行至橫江鎮北斗村江段時,只見山崖的巨石上,鑿有一排排黑黝黝的“窗戶”。蓋洛叫船家立即停船靠岸,執意要去考察。
憑借對人文地理現象的獨特感覺,蓋洛走進了僰人的另一種墓葬方式——崖墓。
橫江鎮及周邊鄉鎮,當地人稱僰人崖墓為“蠻子洞”。它們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正式稱謂,是石城山民族崖墓群。
石城山民族崖墓群
在不見人煙的山野,佇立在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天堂溝的23座崖墓前,如果的確是有點恐懼的話,那么,每一座崖墓口的石刻雕像,則令我感到神秘、玄妙。
這些崖墓的墓口,均為方形或矩形,距地面1米至10米不等。攀進墓內察看,墓室在堅硬的巖石上縱向掏鑿而成,寬、高約2米左右,深2米以上。墓內已空空如也,稍加細看,可發現一些不成形的骨骸。
大致計算,每開鑿一個崖墓,需一錘一錘地敲打鑿子,鑿掉近8立方米的頑石。由于墓內僅容一兩人同時操作,因此造墓的工程,就如同每天要穿衣吃飯、砍柴打獵一樣,幾乎伴隨了墓主人一生。
生命的形式,在僰人的眼里,不僅僅是當下。他們以千年長存的崖墓,作為自己另一種生命形式的樂土。這種獨特的喪葬習俗,是活得痛快、死得尊嚴的僰人,對生命形式的一種張揚。
與懸棺葬不同的是,僰人的崖墓葬,以墓口內容豐富、形像生動的大量石刻畫像,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依次觀賞,令人猶如在石刻藝術的長廊中徜徉。
一座距地面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