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熱浪下的發展新動能
“雙碳”不單純是一個環保理念,這個關鍵詞帶來的變革,更描繪了中國未來幾十年新增長故事的底層邏輯。雙碳將促使整個社會發生系統性變革,既為各地帶來發展機遇,也在倒逼地方下定決心,解決隨之而來的挑戰。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于石
2022年9月3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廠商展示的氫燃料電池車。
碳中和元年已過,但圍繞碳中和的討論熱度并沒有降溫。
國際上,一邊是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計劃在接下來10年內投資3690億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領域,其氣候投資規模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另一邊是俄烏沖突使得歐洲多國能源價格飛漲,影響發電行業低碳轉型腳步,甚至出現“集體放棄碳中和”的不實傳言。
在國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含義逐漸清晰,頂層設計“1+N”政策體系愈發完善,“碳中和基金”雨后春筍般涌現,高校紛紛設立碳中和研究院和雙碳專業,碳排放管理員等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在就業市場上廣受歡迎。
過去幾十年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一些行業高度依賴資源密集型和高污染制造業,并不可持續,經濟向綠色高質量轉型成為各界共識。
“雙碳”不單純是一個環保理念,這個關鍵詞帶來的變革,更描繪了中國未來幾十年新增長故事的底層邏輯。
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碳達峰、碳中和促使整個社會發生系統性變革,既為各地帶來發展機遇,也在倒逼地方下定決心,解決隨之而來的挑戰。
雙碳:新一輪全球發展競賽
新一輪全球發展競賽,隨著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徐徐拉開大幕。
“激進”一些的國家如德國,宣布于2045年前實現碳中和;更主流的如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將碳中和目標定在2050年;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碳中和目標則定于2070年。
這其中,許多國家碳排放已經達峰。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2020年實現碳達峰的國家有53個,約占全球排放量的40%。歐洲一些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就已碳達峰,美國和日本也分別在2007、2010年前后達峰。
表面上看,各國紛紛在2020年提出碳中和目標是國際公約的要求。根據2015年國際社會達成的《巴黎協定》,所有締約方在2020年前提交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MCS)。
但在各國不同的碳中和目標背后,是全球在維護能源安全、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搶占未來技術領先地位等的新一輪競爭。漫長的競賽已經開始,誰贏得比賽,誰就掌握了新的發展主動權。
首先,碳中和目標將倒逼能源轉型,維護能源安全?!叭绻f20世紀的全球能源安全框架以石油為基礎,21世紀的能源安全則將是以電力為主的全面能源安全?!眹H能源署(IEA)前署長田中伸男曾指出。
歐盟對此深有體會。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國家天然氣、石油等能源價格飆升,供應缺口擴大,許多國家不得已重啟煤電或推遲退煤進程,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也受到影響。
其次,在世界經濟陷入長期停滯泥潭背景下,全球亟需一套新的經濟復蘇方案。雙碳為核心的綠色復蘇,可以撬動新一輪規模龐大的資本支出,實現經濟的低碳轉型。
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布歐洲“綠色協議”投資計劃,該計劃總投資規模預計將達到1萬億歐元,在未來十年內陸續投入,以幫助歐盟國家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其中,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以及開發氫能等低碳能源將是該計劃重點?!皩W盟來說,當前目標是找到正確的項目進行投資,大規模創新、可再生能源、清潔交通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將比以前更加重要?!睔W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
據能源基金會對美國最近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2022》分析指出,該法案將為美國清潔能源行業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預計帶動超過4.1萬億美元的綠色投資,創造150萬-170萬就業崗位,帶動美國光伏行業爆發式增長。結合最近剛剛通過的《芯片和科學法案》和《基礎設施建設法案》,美國21世紀20年代針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將遠超以往任何十年。這些法案的立法精神都很明確: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除了氣候變化本身,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重振本土制造業,實現經濟去碳化發展。
再次,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需要大幅消減現有的碳排放,還要等待技術突破帶來的“質變”破局。但IEA評估認為,到2070年有35%的減排量所依靠的技術目前仍處于原型或示范階段,有40%的技術尚未被開發出來,商業汽車運輸、海洋和航空運輸、冶金、水泥生產和其他能源密集型產業所需要的突破性減排技術均不成熟。
在這種背景下,雙碳目標將倒逼技術進步。各國已紛紛加大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CCUS等方面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
尋找經濟新動能
中國提出雙碳的內在邏輯也與其他國家相似——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尋找增長新動能。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丁守海等人撰文指出,中國依賴外向型經濟的這一弱點,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跨國轉移與產品附加值低下而逐漸放大;能源結構中,“一煤獨大”的能源格局難以改變,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賴程度高,能源安全難以保障;創新驅動能力不足,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等。
而雙碳目標可以賦能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力,推動技術、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高質量轉型。
正如中央多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在碳中和賦能新增長動能的多條路徑中,科技創新尤為關鍵。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統計,2010年至2019年期間,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近2.7萬億美元(大型水電站除外),是前幾十年投資總額的三到四倍,中國貢獻比例高達30%。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另一個賽道,其被視作未來減少碳排放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代表性行業之一。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其產業鏈長、關聯度高、消費拉動大,2021年汽車類零售額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9%。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累計消費約1.6萬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約4.8萬億元。
“新能源汽車發展,表面上看改變的是汽車產業,實際上影響和改變的是多個關聯產業和汽車生態?!敝袊妱悠嚢偃藭硎?,汽車產業鏈正由傳統鏈條,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新三鏈加快轉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正在逐步演變成汽車、能源、交通、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產業融合創新進一步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表示,多個國家把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經濟復蘇的動力,歐美日韓多國均在加速向電動化/零排放轉型,并加大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力度和投資額度。以美國《通脹削減法案2022》為例,該法案就提出為中低收入人群購買滿足要求(組件美國本土制造占比等)的電動車最多提供7500美元/車稅收抵免,并新增二手車4000美元/年補貼。
我國也在加緊腳步。根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豆I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至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即用五年的時間將新能源汽車的占比提升一半。
帶來就業良機
目前中國已經在一些雙碳行業成為全球領跑者。例如,自201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的最大投資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新能源車產銷連續7年世界第一;先進儲能產業規模也居世界前列。
IEA報告稱,中國正在成為清潔能源創新的世界領袖。自2015年以來,中國用于低碳能源研發的公共開支增加了70%。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方面的專利活動中占了近10%。近年來,中國的初創企業吸引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早期能源風險投資。
雙碳行業的投資不僅拉動經濟增長,也意味著帶來眾多就業良機。
許多研究表明,能源轉型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根據IEA 2021年發布的《全球能源行業2050凈零排放路線圖》,到2030年,雖然全球化石燃料部門可能減少500萬個職位,但在清潔能源、能效提升、低排放技術方面總共可以創造超過3000萬個工作崗位。IEA電力展望部門負責人Brent Wanner在報告發布會現場說,預計到2030年,全球年度能源投資總額將猛增至5萬億美元,是現在的3倍多,可推動全球GDP增量每年提升0.4個百分點,加速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蘇。
以美國紐約市為例,該市為實現2025年市政供電100%為清潔電力的目標,啟動兩個綠色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利用紐約州北部和加拿大的風能、太陽能和水電項目為紐約市供電。兩個項目將為本地創造約1萬個工作崗位,并帶來約82億美元的經濟發展投資。
據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統計,2020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工作人員在450萬人左右,與煤炭生產領域的工人數相當。2030年低碳領域的就業人數可達6300萬人,約5850萬人的可再生能源就業缺口將極大提升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
重構區域發展格局
雙碳目標在提供新增長動能的同時,亦有可能重構區域發展格局。
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把各地劃為三種類別。第一類是碳排放已經基本穩定的地區,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第二類是產業結構較輕、能源結構較優的地區,例如海南、西藏、青海等省份,擁有得天獨厚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雙碳目標給它們提供了“更換跑道”的機遇;第三類是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地區和資源型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地,將面臨節能降碳、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更嚴峻考驗。
雙碳目標下,各省將迎來不同的機遇和挑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撰文表示,可再生能源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將帶來產業格局的變化。我國建設了從西部外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成為清潔能源的外送基地。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成為高載能產業集聚和生產的吸引要素。
碳中和目標將導致部分產業“西進”,產業鏈、供應鏈出現新變化,并影響區域經濟版圖??紤]到經濟成本和能源指標的壓力,東部地區部分高耗能產業,風、光、水有關的一些裝備制造業,還有綠氫產業可能向西部、北部地區轉移。能源格局和產業格局的調整可能有利于縮小東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收入差距。
山多溝深的四川也是一個例子。四川省交通廳交通勘察設計院總經理助理梁瑤說,四川的地形為豐沛的江水帶來落差,水電成為四川發展低碳產業的一大優勢?!艾F在很多技術是用火電來電解制氫,而四川可以用水電來制氫,更加綠色?!彼拇ê椭貞c有了“成渝氫走廊”的戰略規劃,意圖優化川渝地區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
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還可能會出現產業轉移。周宏春認為,雙碳壓力下,大城市的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可能將外遷,而有經濟增長需求的中小城市愿意承接。
提高新增長保障機制,警惕“碳冒進”
雙碳的水溫持續上升,雙碳為各區域、地方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需要關注地方雙碳目標保障機制,警惕冒進。
在碳中和全國一盤棋之下,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是一個挑戰。山東、江蘇、河北、內蒙古、河南碳排放總量位居全國前5位,面臨較大的碳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壓力。中西部地區可能將面臨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下降、資源型企業競爭力不強、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型人才短缺、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等諸多挑戰。
中小城市用于低碳轉型的財政資金相對有限,缺乏“雙碳”技術人才,如果沒有低碳清潔技術的創新、轉移和擴散的相關融資機制,低碳清潔技術可能無法在中小城市中廣泛應用。
除了政策傾斜和財政資金支持以外,區域實現減碳層面的“共同富?!币揽慷喾N市場手段。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龐軍等人撰文建議,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能源定價機制,使環境成本在能源價格中得到充分體現,以利于中西部能源大省獲得充足的碳減排資金;另一方面,通過全國統一碳市場,促進各行業節能減排,并通過適度的碳配額拍賣籌措碳減排資金;對于碳交易未覆蓋行業和企業,適時征收碳稅,并利用碳稅收入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碳減排資金。
碳冒進,是另一個挑戰。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2021年8月17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點名“跑偏”的表現:有的地方、行業、企業“搶頭彩”心切,提出的目標超越發展階段;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一刀切”關停;有的金融機構驟然對煤電等項目抽貸斷貸。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潘家華表示,有的地方政府出現“明里高調推進雙碳目標、背里搞碳沖鋒”的問題。2021年,面對疫情的沖擊,地方政府和一些央企希望通過投資打破經濟的低迷狀態。與此同時,市場從疫情中復蘇,也對原材料有較大的需求。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領域的投資見效相對較慢,煤炭電力等基礎性的原材料行業,能帶來最直接的收益,“但這是飲鴆止渴”。
網絡編輯: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