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語境、低語境: 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視角
低語境文化:人們在交際時,大量信息通過顯性直白的編碼來承載,信息含義通過語言可表達得很清楚,暗示信息較少,溝通者不需依賴環境去揣摩推測。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一則舊事:1998年,克林頓訪華時參觀幼兒園,孩子們用英文齊聲喊道“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美國總統尷尬地笑著。一位三歲男孩直呼“克林頓”,被他高興地抱起一起合影。
這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案例:在西方,稱呼某人“老”很無禮,西方老年人普遍都不愿老、不服老、忌諱老。而在東方,“老”意味著德高望重,充滿敬意。在傳播學上,這種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被稱為“低語境、高語境”問題。
1976年,美國文化和人類專家Edward Twitchell Hall Jr.在《超越文化》一書中提出“高語境”(High context)和“低語境”(Low context)概念。
高語境文化: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于交際者的思維記憶深處。在溝通過程中,只有很少信息是經過編碼后被清晰傳遞出來,大家在交流過程中注重語境,即社會文化環境和交際者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