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西方人的中國因緣】尤德夫人:任何時候別失去幽默
當你在網頁上搜索 “尤德夫人(Lady Youde)”,也許找不到多少關于她個人故事的資料,但是“香港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尤德爵士獎學金”等條目會赫然出現。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黃家楊 吳達
當你在網頁上搜索 “尤德夫人(Lady Youde)”,也許找不到多少關于她個人故事的資料,但是“香港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尤德爵士獎學金”等條目會赫然出現。這些都是港人為紀念第26任港督尤德爵士 (Sir Edward Youde)所設立。
在尤德爵士任內,中英雙方開啟了關于香港前途的談判,并在1984年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此外,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及基本法咨詢委員會亦分別成立。尤德爵士是一位資深外交家,1974年到1978年曾經擔任英國駐中國大使。尤德爵士在1986年12月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成為惟一一位在任內逝世的港督。
早在1940年代,尤德夫人就在中國擔任外交官。晚年的尤德夫人致力于中英學術及文化交流,并擔任李約瑟研究所董事會主席達5年。
李約瑟博士(1900-1995)
1987 年創立李約瑟研究所。1992年,杰夫瑞爵士擔任李約瑟研究所第一任董事會主席,2002年10月尤德夫人繼任董事會主席,約翰·薄毅德爵士從2008年 2月接任董事會主席至今。2003年至今,古克禮教授擔任李約瑟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史逐漸成為一門世界性學科
第一次見到尤德夫人,是2008年9月,在倫敦舉辦的李約瑟傳記的新聞發布會上,尤德夫人作為李約瑟研究所的前任董事會主席,現在的董事,理所當然地被邀請作為貴賓出席,且被24集團俱樂部授予終身成就獎。
在發布會后的酒會上,別人都舉著酒杯,我和同事則舉著話筒,為一個跟當晚活動不相干的話題到處尋找可以采訪的主流精英和知名人士,尤德夫人也在其中。而真正坐下來,在一個從容的環境和時間里,聽尤德夫人娓娓道來人生故事,是數月后在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1948年,我當時21歲,在上海為英國大使館的一個分支機構信息部工作。本來我是一直很想當海軍的。1940年代,當時正經歷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國政府因為戰爭的需要,大量征召年輕人入伍或者在后方為支援前線服務,除非有必要的理由,17歲以上的年輕人都必須離家應召。但是,未滿18歲的年輕人要加入海軍,必須有父母的同意。我父親認為赴海外服兵役太危險,不同意,我就在后方服務了三年。
當時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讀大學,另一個是去中國。我有一個朋友,她的丈夫在外交部工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