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履責這十年:向實向善向上

西藏陳塘鎮曾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座陸路孤島”。

陳塘鎮居民再也不用跋涉150公里去辦理銀行業務了。

地處西藏自治區西南邊陲,與尼泊爾接壤的陳塘鎮,在2011年前曾是日喀則市唯一不通公路的鄉鎮,被稱為“最后一座陸路孤島”。由于當地沒有銀行網點,陳塘鎮6個村的535戶居民辦理金融業務需要長途跋涉到150公里之外的定結縣。

2021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以下簡稱農行)西藏日喀則分行陳塘支行正式開業。這使得農行又多了一個位于邊境線上的網點,也結束了陳塘鎮居民的跋涉之苦。金融服務終于沒有讓這里的人們掉隊。

對于銀行而言在這里設點并不是一項劃算的生意,但對于當地群眾而言,銀行網點的開設切實滿足了他們的金融服務需求,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群眾的金融需求在哪里,我們的服務就跟到哪里?!?/span>

這是農行成立70多年來,扎根“三農”、服務“三農”的基本遵循;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擔當社會責任的如實寫照。

服務向實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決定了銀行等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雙重性。一方面,金融企業要承擔一般意義上的利益相關方責任;另一方面,金融企業需要通過對社會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本的合理配置,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因此,促進“三農”領域全面發展無疑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包括金融企業在內的所有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向。

農行自創建起即以服務“三農”為己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三農”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行更是開啟了金融扶農、金融助農的“加速度”。從信貸投放到產品創新、從產業幫扶到全面幫扶、從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到助力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農行扶農助農的力度更強、舉措更多、取得的成效也更大。

針對“三農”領域信貸供給不足的突出問題,農行持續加大信貸政策傾斜力度,通過利率優惠、產品創新等方式,擴大支農惠農貸款規模。2012年末,農業銀行“三農”縣域貸款余額2.1萬億、涉農貸款余額1.9萬億;2022年6月末,這一數據上升至6.9萬億、5.3萬億。

在脫貧攻堅期間,農行不斷提高精準扶貧貸款投放量。2015年末至2020年,農行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9778億元,余額從1610億元上升至4836億元,帶動服務貧困人口1646萬人次。

順應農業農村加快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的趨勢,農行大力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以現代科技金融賦能農業生產智慧化、農民生活便利化、鄉村治理數字化。2016年,創新推出線上農戶貸款產品“惠農e貸”,五年后“惠農e貸”貸款余額已超7000億元、服務農戶超400萬戶。率先推出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管理平臺,截至2022年6月末,已在近1300個縣上線“三資”管理平臺,覆蓋14萬個行政村。推出智慧農業、智慧畜牧、智慧市場等縣域農村特色場景1.5萬個。

針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的現狀,農行著力提高服務覆蓋率,通過持續完善物理網點、自助銀行、“惠農通”服務點、手機銀行、遠程銀行和流動服務“六位一體”的立體式服務渠道體系,進一步將服務網絡下沉到行政村,特別是地處偏遠的“老少邊窮”地區。截至2012年末,農行電子機具全國行政村覆蓋率64%。2020年,在83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農行惠農通電子機具行政村覆蓋率達90%。農行還設立“三農”遠程銀行中心,推出手機銀行鄉村版。截至2022年6月末,縣域手機銀行注冊客戶達1.96億戶。

對于過于偏僻或不具備設點條件的地區,農行通過推廣汽車銀行、背包銀行等流動金融服務,以填補當地的金融服務空白。

農行甘肅分行員工指導牧民通過惠農服務車辦理業務。

金融基礎設施是連接金融服務供給和金融服務需求的紐帶,也是金融服務實現的載體和渠道。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挑戰也同樣艱巨。在遙遠的邊境線,抑或巍峨的高原,持續投入人力、物力保障網點的運營是對企業管理能力的極大考驗。

截至2021年末,農行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設立網點500余個,在邊境線2公里以內設立網點70余個。農行成為目前唯一一家在全國所有縣域設有網點的商業銀行。

價值向善

如果說服務“三農”集中體現了農行作為國有企業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那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則展現了農行發揮金融引導作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價值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愿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步伐持續加快。

在以往開展綠色信貸的基礎上,農行的綠色金融發展駛入“快車道”。2012年,農行環保及節能減排貸款余額1522億。2022年6月末,農行綠色信貸業務余額達2.37萬億,這些貸款被廣泛應用于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等領域。

十年前,農行尚在探索完善綠色信貸政策體系。十年后,綠色金融已經上升為農行三大戰略之一。2021年5月,農行印發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2021年7月,農行成立綠色金融研究院。同年12月,農行印發綠色金融發展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全行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的目標愿景和支持重點,成立綠色金融委員會,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治理架構。

在發揮金融綠色引導作用的同時,農行也努力釋放金融的普惠性。

疫情發生以來,小微企業經營發展普遍受阻。農行一方面加大信貸投放為小微企業輸血,另一方面實施延期還本付息、提高減費讓利力度為小微企業補血。建立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截至2022年6月末,農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萬億元,服務241.58萬小微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和綠色金融一樣,發展普惠金融也不再是農行的一時一事之舉,而成為全行發展的整體戰略。2021年農行按照“一個主題、兩大定位、三大戰略”,對未來五年改革發展方向進行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三農普惠是三大戰略之一。

普惠體現在宏大的發展敘事中,也體現在每一次具體的金融服務中。

對于通常不被重視的金融服務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農行給予更大的關注。針對老年群體和殘障群體,農行積極開展網點適老化改造,建設無障礙服務環境。針對少數民族人群,農行網點設備增加了5種少數民族語言顯示和語音導航功能。多家分行組織員工學習手語,提升特殊群體服務水平。對于行動不便的群體,農行竭力提供上門服務。

農行廣西百色分行員工走進百色市田林縣利周鄉百達村,向獲取信息較為閉塞的中老年村民們宣講反假貨幣知識。

治理向上

履責實踐持續深化,履責成效穩步提升的背后,是農行社會責任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十八大以來的十年,農行社會責任治理工作在理念、定位、視野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

社會責任工作理念從CSR拓展到ESG。如果說CSR側重強調社會價值創造,那么ESG則注重環境與社會風險管控。顯然,對于企業而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兩者不可或缺。

早在2012年,農行就構建了包含四個層級、涵蓋200余項指標的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為實現社會責任工作機制化、常態化奠定了基礎。2016年,順應投資市場發展趨勢,農行開始將ESG納入社會責任報告披露項。2020年起,農行在社會責任報告中增加了ESG專項報告。

2021年,綠色金融成為農行三大戰略之一,ESG理念中所重視的環境風險管理在農行進一步深化。農行自上而下傳導ESG理念,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綠色金融支持的核心領域,推動ESG理念在產品開發和業務發展中落地。

農行江蘇泰州分行助力打造當地溱湖濕地綠色生態建設。

社會責任工作定位從日常管理上升到組織決策。如果不能引起領導層重視,并納入決策機制,那么社會責任就不能真正融入企業發展。

2020年之前,農行社會責任工作的組織定位尚在管理層,由總行企業文化部負責社會責任報告編制及日常工作。2020年,農行董事會審議通過《調整董事會專門委員會設置》的議案,將董事會戰略規劃委員會更名為“董事會戰略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農行社會責任工作正式上升到決策層。董事會戰略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承擔制定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目標,定期評估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及戰略執行情況的職責。

社會責任工作視野從國內擴展到國際。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凝聚了最廣泛共識,CSR和ESG成為全球通用語言。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履行社會責任既要重視本土實踐,也要關注國際趨勢。

近年來,在深入開展本土實踐的基礎上,農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2021年10月,農行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組織成員。同年11月,農行正式成為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支持機構。

小結

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十年,農行也開啟了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協同共創的新局面。2012年,農行在世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84位。2021年,農行排名上升至第29位。

以十年為跨度,觀察農行社會責任工作的變化,我們或可以從中抽離出一家企業推進社會責任管理和實踐取得成效的基本脈絡。

把握社會責任工作的動態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實踐是識別利益相關方訴求,并與之互動。對于金融企業而言,識別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服務訴求的變化,是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必然要求。

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諸多重大議題,無論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還是鄉村振興、雙碳戰略、共同富裕,都給企業履責提出了新要求。農行順應時代需求,及時調整社會責任工作重點,為助力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方案。

注重社會責任實踐的長期性。社會問題往往成因復雜,問題的解決無法一蹴而就。注重社會責任實踐的長期性既要求企業對困難有充分的認識,也倡導企業能以長期主義的心態,推動社會責任實踐取得實效。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行長期在“三農”領域耕耘,這是使命所在,也是“三農”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所致。對于關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議題,并且在“三農”領域投入人力物力開展社會責任實踐的企業來說,需要熱情,更需要耐心。

強化社會責任管理的系統性。在企業實踐中,制度規劃往往滯后于運營實踐,但要讓社會責任實踐取得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成效,就離不開制度化的支持。十年來,農行的各項社會責任制度逐漸建立并不斷完善,從組織架構到政策制度,從議題管理到信息披露,這為農行持續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礎。

社會責任的動態性決定了企業履責不會有終點,農行的社會責任建設也仍然在路上。無論是利益相關方溝通,企業公益管理,還是合規風險管控,農行都需要不斷改進提升。

積跬步,至千里。

面對時代巨變,期待包括農行在內的所有金融企業在與利益相關方的互動中不斷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成效,發揮金融向實、向善的引導作用,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助力加油。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