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樣本:“超高純度”科創之城進化論
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武漢城市科技集群連續5年上升,居全球第16位、全國第6位、內陸地區第1位。
如果說校企聯手的重點在于如何培養,那政府則立足于如何引進并留住人才,三方協同構建人才的“回流”“環流”格局。
產業集群是“超高純度”制造的成果,也是維系科技之城正常運行的理想條件。
如何培育并激發本地投融資機構的活力,為“創新鏈”與“資金鏈”架起橋梁,或許是光谷轉化鏈進一步暢通的突破所在。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豐雨
光谷地標之一、位于光谷未來科技城園區內的“馬蹄蓮”大樓。
牢牢掌握科技命脈,是國之大者,是萬千民眾的美好追求。2022年,我國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3家,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版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擁有21個頂級城市科技集群,首次與美國并列第一。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武漢城市科技集群連續5年上升,居全球第16位、全國第6位、內陸地區第1位。
在全球通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進程中,別稱“光谷”的武漢東湖高新區以內河貿易港的起點,走出了獨特的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從具體的數據看,光谷驗證了“超高純度”科創之城高效運行的可能。這種“超高純度”主要表現在兩個層次:該園區已形成人才和產業的高度集聚,每千人市場主體數135家,和國際都市不相上下;更深入看,聚集的人才和產業又集中在科技創新領域,從事研發的中高端人才高度集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比重位居全國前列。
這種“超高純度”堪稱眾多國家級高新園區和創新型城市的示范。這是探訪光谷、研究光谷、總結光谷經驗意義之所在。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歷時一月實地調研政府部門及重點企業,以求解密“超高純度”科創之城的運行邏輯。
研究中心調研后的結論是,“超高純度”科創之城的運行,其精要在協同。學界、產業界和政府部門間的高效協作,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上形成的互動反饋機制,共同幫助東湖高新區有效“提純”?!疤峒儭碧岣吡藙撔碌男逝c質量,縮短了科研成果轉化、從“一個創意”到“一個產品”的落地周期。
科創之城的“人才牌”
坐擁高等教育大市武漢,光谷的人力資源不可謂不“純”:國家教育部及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人口密度不足2300人/平方公里的東湖高新區,周邊高校云集,84所高校、128.8萬在校大學生、99個科研機構、3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萬千中高層科技人才匯聚于園區,以專業能力和純粹的科研追求幫助園區提煉科技的“純度”,牢牢掌握科技創新的自主權。
這是發生在人才鏈上的奇妙互動。這首先發生在高校之間。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7所985、211高校曾開展聯合辦學,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人才的辦學理念成為高校共識。
其次,企業與高校合作,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更前置化地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提供人才建設的資金支持,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減小高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