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堅持丨人來人往
寫作者這種宗教式的奉獻,所尋求的就是心靈與知音之間的對話,而知音在不知的彼方,甚至經常是超越年歲,不分畛域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7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請來了白先勇舉行講座,題目是《我的生平——從文學到文化》。在講座后提問的環節里,一個念醫科的學生向白先勇提出問題:“文學到底有什么用?”聽眾大概都沒有料到,白老師當時竟回答得干脆利落:“文學是沒有用的!”
文學沒有用?那這么多人來聽白先勇演講,把整個善衡書院大講堂六七百個座位都占得滿滿的,聽時鴉雀無聲,全神貫注;聽后熱烈鼓掌,踴躍發問,又是所為何事?
文學有什么用,的確是個難題,是個迷思。以世俗實際的眼光來看,學文學,根本不是個飛黃騰達的途徑,青云直上的梯階;念文學作品,也算不得什么正經事。以前在美國圣路易華盛頓大學念研究院時,碩士論文以曹禺的劇作為研究對象,正當我面對大堆資料潛心苦讀、不斷尋思的時刻,兩位念理工科的室友卻在茶余飯后,把我的研究材料當消遣,隨手拈來翻閱,看得嘻嘻哈哈,不亦樂乎!我的主修,她們看得明明白白;她們的專業,我卻一個字都看不懂,這就好比我們兩家比鄰而居,我家的大門敞開,他們隨時要來就來,完全是不設防的;他們家呢,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