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魚身上的秘密

這是繼澄江生物群、熱河生物群之后的又一次化石大發現,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改寫了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史的方方面面。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五種志留紀古魚類新屬種的藝術復原圖,從上到下分別為蠕紋沈氏棘魚、新塑梵凈山魚、雙列黔齒魚、靈動土家魚和奇跡秀山魚。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圖)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當代科學的重大課題之一,其中脊椎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更是關系人類從何而來,因此備受關注。經過長期的探索,古生物學家借助化石證據和現代技術手段已經逐步了解了4億多年來脊椎動物的演化歷程,但其中一些關鍵的環節仍然缺失。在世界各地尋找新的化石證據并進行研究,成為古生物學家完成生命演化拼圖的努力方向。

2022年9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同期發表4篇論文,集中報道了他們對有頜脊椎動物(有頜類)起源與最早期演化的最新重要研究進展。

研究團隊在重慶、貴州等地志留紀早期(距今約4.4億年)的地層中發現“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使我國又多了一個世界級的特異埋藏化石庫,填補了全球志留紀早期有頜類化石記錄的空白,首次為有頜類的最早期崛起與輻射分化提供了確切的證據。

這個團隊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對這些魚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的有頜類的牙齒、頭部、身體以及偶鰭的雛形等過去完全未知的身體結構與解剖學信息,回答了有頜類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體構型演化等重要的科學問題,改寫了有頜類早期演化的歷史,刷新了古生物學界對“從魚到人”最初階段的認知。

五種古魚上新

在這次公布的研究進展中,朱敏領導的研究團隊展示了5種遠古魚類。其中,貴州石阡化石庫的時代為志留紀早期蘭多維列世埃隆期最晚期,距今約4.39億年,含有數量多、保存好的有頜類微體化石。研究人員在論文中介紹了來自貴州的2種古魚。雙列黔齒魚(Qianodus duplicis)名字中的“黔”即貴州的簡稱,它的齒旋代表已知最古老的有頜類牙齒,將最早的牙齒化石證據前推了1400萬年。新塑梵凈山魚(Fanjingshania renovata)的發現地距離梵凈山不遠,它的棘刺的發現顯示,早在志留紀早期,原始軟骨魚類已經演化出典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