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這個社會還有我愛它的理由
在我這里,責任、義務和熱忱,都不是使我害羞的事情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73歲的梁曉聲覺得自己“似乎也可以‘躺平’了”。
百萬字的《人世間》之后,他又寫了三部長篇。待寫完手上的《父父子子》,他的“梁記面食店”準備關張。對家庭,他覺得“肩上幾乎沒擔子了”。父母和家庭、保護和幫助過他的好人和貴人,都一一寫進了書中。那些文字幾乎是懺悔式地袒露了他的人生,不經修飾,毫無避忌。這在中國作家的作品里非常少見。
“用文字的方式祭奠是最長久的祭奠,寫在書中的感激是至誠之感激?!彼@么認為,也這么做了。
在《我相信》節目中,梁曉聲寫了兩封信,一封是《致少年的我》(之一),如今的“老了的我”向“年輕的我”告解;第二封信寫給出版行業的編輯們,因為“中國以后的文學跟他們的關系比較緊密”。
那么,文學還需要使命感嗎?
梁曉聲堅定地回答:“要?!?/p>
以下是梁曉聲的講述:
文學的責任:關照“沉默的群體”
今日之作家,我的一些同行們,不知什么原因,一談到文學責任的時候,突然覺得害羞,覺得是一件很窘的事情。在我這里,責任、義務和熱忱,都不是使我害羞的事情。我非常坦然地承認我在《人世間》的創作過程中,是有這種類似責任的想法的。
我觀察過,中國作家是這樣一個群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