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為中心”:美國漢學家柯文和他的轉向
他傳承費正清的思想,同時也反叛了他。對“沖擊—回應”理論的批判、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深刻反思,成為他職業生涯前半期的重要主題。
“歷史學家必須是多面手,不僅要熟悉現在的語言,還要在人類可能的范圍內熟悉過去的語言?!?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慕琰
在代表作《歷史三調》中,柯文以義和團運動為觀察對象,解析了認識歷史的不同途徑,引導讀者更深地理解了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意義。圖為1920年代的北京正陽門大街,義和團運動期間正陽門前的商業街曾遭到重創。
在美國漢學的發展歷程中,柯文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航標式人物。美國漢學發展的主要脈絡之一,就是對于中國近代史的兩次研究方法轉變——從“沖擊—回應”理論到“中國中心觀”,再到后者又受到質疑和挑戰,這也反映了美國歷史學家如何看待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視野。
柯文的學術生涯貫穿于這條脈絡之中,他的個人經歷因此也見證了學術史的發展。1984年,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柯文出版了他的著作《在中國發現歷史》。這個多少有點聳動的書名吸引了讀者的目光,更令當時讀者拍案稱快的是,柯文在書中全面批判了美國漢學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他主張研究中國歷史,就要從中國內部出發,面對真正的中國問題。
“中國中心觀”的提出,自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當時,籠罩美國漢學界的“沖擊—回應”理論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歸因于西方的沖擊,漠視了中國內生性的力量。這種理論來自柯文的導師費正清,它曾是上一代漢學家普遍采用的研究范式,當時尚未受到嚴厲而全面的檢視??挛恼J為它充滿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傲慢,他需要一個武器來全面轉換漢學研究的范式?!爸袊行挠^”成為了他的武器。
在南方周末記者的書面采訪中,柯文婉拒了有關個人生活的提問,更希望將采訪聚焦于他的學術思想。
和他新出版的學術自傳《走過兩遍的路》如出一轍,他強調個人際遇并不是這本書的重點,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位研究中國的歷史學家整個的職業生涯,“更具體地說,就是我對中國歷史問題的思考的演變過程”。
柯文的學術生涯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中國發現歷史》是他前半生的代表作,將他推上了一種新研究范式的主將地位;《歷史三調》則是他第二個階段的代表作,在這本書里,他跳出了中國歷史,開始關心歷史認識論問題。
現年88歲的柯文對中國的興趣持續了大半生,“歷史的復雜性是其巨大的吸引力之一”。在后來的階段他越發感覺到,不同文化所面臨的難題,常常因為人性相通,而產生相似的反應?!澳莻€與我的祖國十分不同的國家,她的歷史,竟沒有我以為的那樣迥異于世?!彼凇蹲哌^兩遍的路》里寫道。
“按照中國人自己的經驗來重建中國歷史”
柯文生于1934年,他的家庭是紐約長島北岸的一家頗具規模的服裝制造商,祖父與父親都是這一行業的知名商人。優渥的家境使柯文從小便可以尋找自己人生的興趣和志向。高中時,他的數學很好,很多人都以為他會走上工程師的道路,但父親知道他無志于此,在寫給兒子的一些信里,他鼓勵柯文說:“人生的前17年,你一直輕視金錢……一定要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做到這點的人,太少了……不要做別人眼中正確的事?!?/p>
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柯文還是找不到未來的方向,當時他唯一清楚的,是自己愛好讀書,而唯一可以繼續讀書的辦法,就是去申請研究生?!拔遗c歷史不是一見鐘情,而是日久生情?!笨挛脑诨貞涗浿羞@樣寫道。入讀歷史專業是誤打誤撞,而在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門下的求學經歷,讓這種誤打誤撞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1955年,柯文入讀哈佛東亞研究中心,而就在前一年,費正清與鄧嗣禹合作出版了經典作品《沖擊與回應》。在這本書中,費正清提出了解釋中國近代史發展的經典范式,即“沖擊—回應”范式。按照這種解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被簡化為一個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缺乏沖破傳統框架動力的社會,在19世紀中葉經過西方的沖擊之后,才發生了巨變,并向現代社會演變。
以如今的學術觀點看,這樣的解釋框架未免過于片面和武斷,但在當時,“沖擊—回應”理論已經是一種更加“平衡”的理論??挛囊曰浇痰闹袊鴤鹘淌放e例,“我同時代的許多美國人認為這只是西方人在中國的活動,只是美國經驗的一個方面?!倍M正清的理論,至少已經關注到中國人的“回應”。
“沖擊—回應”理論一經提出,便完全覆蓋了原先那種完全以西方為中心的史學范式,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學術界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國近代史學理論??挛牡牡谝槐緯吨袊c基督教》(1963)便是這種范式籠罩之下的產物。與原先只關注傳教士活動的研究不同,這本書“更關注理解和評估傳教活動在中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柯文比費正清走得更遠,他認為費正清在扭轉西方中心主義的同時,還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他傳承費正清的思想,同時也反叛了他。對“沖擊—回應”理論的批判、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深刻反思,成為他職業生涯前半期的重要主題。
現在回過頭來看,柯文認為自己從一開始接觸中國歷史,便不自覺地有一種內部視角?!澳菚r我工作的最大動力就是希望進入中國內部,盡可能按照中國人自己的經驗來重建中國歷史?!笨挛膶δ戏街苣┯浾哒f。當時他沒有提出什么明確的理論,只是擁有一顆樸素的同理心。
對柯文來說,費正清所關注的中國的“回應”,是遠遠不夠的,他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