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會診北方大旱

中國是否進入氣候災害頻發期?旱情與飲水安全危機何時能解除?能否對干旱做出預警?部分地區農民為何缺乏抗旱動力?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濮方竹

●會診焦點:
中國是否進入氣候災害頻發期?
旱情與飲水安全危機何時能解除?
能否對干旱做出預警?
部分地區農民為何缺乏抗旱動力?
地方抗旱應急預案建設不夠理想?
農田水利設施等農村公共用品長期缺乏管理維護?
全球水資源短缺大背景下如何合理調配使用水資源?
旱災是否會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會診專家:
楊貴名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賈金生   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專家
吳玉成   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旱災及對策研究室主任
李國祥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陳    阜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主任
丁聲俊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邱為鐸   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生態環境建設與節水灌溉首席專家

中國進入氣候災害頻發期?

南方周末現在中國已經有15省出現旱情,今年為什么會這么旱?

楊貴名:主要是氣候原因造成的。實際上我國每年都有旱情,我們從2008年秋季就開始關注全國降水偏少,但是卻無法判斷未來將帶來多么嚴重的問題。本次干旱形成于麥苗返青時節,才導致了嚴重的問題。干旱恰好與農業關鍵時刻重合,由此才感覺比較突出。

至于氣候異常的背后原因,我認為是氣候變暖造成的。但是這是一個長時間的積累過程。平時難以察覺,但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吳玉成:主要是因為氣候異常所造成,同時在水利設施等方面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水利設施,也不會演化成農作物灌溉困難以及人畜飲水困難等問題。干旱與其他災害相比,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如果折合成經濟損失來平均計算,可能干旱帶來的損失要比其洪澇等其他災害還要嚴重。

陳阜:人為的原因就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肯定是跟不上,滿足不了要求,雖然氣候是主要原因,但是如果水利設施都派上用場了,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問題。國家這幾年投資的規模和速度還是可以的,但和需求相比還是差的很多。另外就是好多地方用的還是以前的渠、井,設施老化,都不能用了。

南方周末中國最近幾年自然氣候災害頻發,現在是否進入氣候災害高發期?

楊貴名:盡管我國近年多氣候災害,但是對于是否進入災害高發期無從定論。但是觀測事實是高頻率發生的。

吳玉成:我認為我國進入一個災害高發期。自然災害是由于自然和社會綜合作用來促生的。從自然角度來說,災害的頻繁程度很高。比如,降水,以前我國均勻程度要好一些。但是現在極端現象就會出現,比如一個區域一天降水100毫米以上,這樣的極端事件已經頻繁發生。

南方周末有報道說廣東也出現干旱,目前的旱情是否正在向南部遞進?

楊貴名:盡管目前廣東也出現了干旱現象,但是我認為這是定義干旱問題的標準不同造成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