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暗語”的普通人丨記者手記
在與采訪對象的實際接觸中,這些關于主流與小眾、普通與特殊的分別,很快便不存在了。和李楠楠一家同桌吃飯時,我是小眾的——只有我不會手語。這種因缺乏相應技能隱約產生的不安,有點像是被突然丟在了一個講陌生語種的國家。
責任編輯:譚暢
健聽女孩李楠楠(右)和她的媽媽。(受訪者供圖/圖)
相關報道詳見《無聲家族中的健聽姐妹,穿梭在兩個世界》
我之前做過許多殘障群體的報道,寫推廣無障礙出行的截癱者,寫面臨就業困境的視障學生,寫受到欺負的聾啞女孩,寫掙扎求生的漸凍癥患者。殘障群體的總數超過8500萬名,大概每17個人中就有一位,但很多時候,我的采訪對象們不大被人關注,被稱做主流社會中的“隱形人”,我那時思考的重點是如何讓普通人產生共鳴,讓讀者愿意通過報道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
這一次寫聾啞家庭的健聽孩子,則是全然不同的經歷。他們有著相應的代稱“CODA”,即“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字頭縮寫。在這個細分的群體中,主人公們雖然耳聰目明,健康程度與常人無異,然而在相關研究中,作為家庭中少數能夠說話的人,他們在童年時期便肩負著溝通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