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大灣區:凌晨健身房、外賣火鍋與24小時便利店
大灣區各個城市有著近乎相同的文化傳統,加上年輕化的烙印,八千多萬人的消費習慣有彼此相連的共性。
無論是新興健身、餐飲,還是傳統零售,各行各業借助數字化工具的創新和自我突圍,為大灣區留下商業故事的新注腳。那些存在于顧客和門店之間的連接,也成為中國數字經濟新消費的未來剪影。
健身房是不少大灣區居民的日常運動場所。(受訪者供圖/圖)
很少有人能清晰地描繪,腳下這座輝煌的都市,零點后是什么模樣。
南粵之地,珠江水長,大灣區是中國“夜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邁向午夜,饕餮客們正等待一碗冒著人間煙火氣的豬雜粥;24小時健身房里,運動愛好者展示著一如既往的自律;凌晨行色匆匆的旅人,會在“歡迎光臨”的機器聲中,步入便利店買下急缺的物件。
八千多萬人的大灣區,每時每刻都有人歸家睡去,醒來前行。落到每一個城市,夜里奔波的人,朝九晚五的人,帶著迥異的習慣和作息,催生了各式各樣的需求。
承載了1200多萬人生活的深圳,24小時都在高速運轉。
陳蕾與深圳的交集是后半夜的健身房。早上到了店里,她習慣先看監控,觀察后半夜來鍛煉的客人,有沒有受傷的情況、設備會不會損壞。陳蕾是樂刻運動深圳車公廟店負責人,24小時營業是樂刻的特色之一。沒人會想到,零點到早上8點的健身客人,能占到門店一天客流的10%。
一部分深圳人喜歡在深夜鍛煉,而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花城廣州,宵夜則是不少人夜晚的睡前儀式之一。海底撈廣州北京路店的負責人張倩介紹,后半夜的消費額能占到全天的三分之一。在這個富有煙火氣的城市,人們更習慣在進入夢鄉前,邂逅一頓美味。
與此同時,當許多人入眠后,連昏接晨的便利店,則是大灣區城市消費體驗的另一個標志。即時配送幾乎是美宜佳這類連鎖便利店的標配,顧客在微信群留言下單,到接單送貨,最快只要3分鐘。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大灣區各城市都有特色鮮明卻又渾然一體的文化和習俗,使得服務業更為快速地邁入數字化升級階段,為珠江兩岸的千家萬戶提供了更加便利、更為優質的服務。
如今,大灣區的服務業已經與數字化基建完美融合,共生共長。從享受美食、深夜健身再到無處不在的零售體系,數字化穿透了行業脈絡上的每一個支點,在線下和線上之間順勢形成完整閉環,新消費習慣和服務模式就此誕生。
大灣區的夜里,延展出一幅服務業與現代數字化融為一體的消費畫卷。于細微處,演繹著中國數字經濟新消費的剪影。
被“延展”的服務
“后半夜,店里也會有留宿的客人,或者是天亮前后過來吃火鍋的客人。針對這些客人,我們都會免費送上自己做的早餐,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據張倩介紹,后半夜有各種各樣的顧客——有下夜班后亟需果腹的上班族,也有通宵后前來覓食的年輕人——不管來自何處,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總能撫慰他們的勞累與疲憊。張倩所在的海底撈門店,就在廣州最著名的步行街北京路上。這家門店一天的翻臺率高達4.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這樣的成績來源于海底撈的招牌服務,只不過與其他地方相比,因為有這些深夜食客,張倩的店里還需要做更多事。
深夜的客人與白天總是不同。店員會想辦法提供一些更符合食客需求的服務,比如為凌晨到店的客人準備一碗熱粥,暖暖腸胃,并送上小禮物。也有人喜歡在后半夜過生日,不僅覺得氛圍感更強,比起高峰時期“被圍觀”的羞澀,這些客人也更愿意和店員共同參與游戲。
讓張倩印象最深的客人,是一位二胎的媽媽。
“幾年前她懷第一胎,第二天就要進醫院備產,當時海底撈沒有外賣,她也不方便出門。凌晨打電話到店里,問我們能不能把菜品送到家里去煮,但又擔心味道大。我們答應下來,把菜品煮好送過去了,她特別開心,后來成了店里的老顧客,經常帶著孩子過來?!?/span>
這種跟隨顧客需求,將美食送上門的服務,后來成為海底撈的“外送業務”之一。2019年年底,海底撈通過上線微信小程序,將外賣、預約排隊、提前點餐等服務搬到線上。這一服務逐漸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用戶正親歷數字化帶來的便捷。
而因為小程序的上線,服務的場景和時間不局限于線下和白天,越來越多的服務空間隨之被打開。今年6月,海底撈成立了社區營運事業部,通過“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社區營運模式,為顧客提供了多維度消費體驗。
張倩常駐門店,對外送業務感受最直觀,為了讓客人收獲好的體驗,線上接單只是第一步,從線上回到線下,每一分一毫都要做對。為了讓顧客享受到“原汁原味”,海底撈外送不僅有嚴格的服務及食品安全標準,同時也盡可能在細節上還原門店的用餐體驗——蔥花、蒜泥、牛肉粒、香菜等火鍋小料都用獨立包裝的小罐送出;可供顧客選用的火鍋用具里,火鍋筷、桌布、眼鏡布、頭繩、漱口水、垃圾袋、去味噴霧等小物件應有盡有,讓居家的火鍋體驗更加貼心。
海底撈的外送服務頗受消費者歡迎。(受訪者供圖/圖)
小程序延展了服務的邊界,讓顧客的需求滿足更加“入微”。這并不僅僅是海底撈的經驗。
在后半夜前往樂刻健身的會員中,陳蕾對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哥印象很深。他個子高,有肌肉線條,經常半夜過來打拳。他每次都是一套固定的“流程”:脫了鞋,站在瑜伽墊上,自己把沙袋掛上去就開始打。
每次打完,他都不會把沙袋拿下來。健身房第二天要整理,陳蕾力氣小,只能等教練過來上班才取下。就這樣一來一回,時間長了,陳蕾對這個深夜到來的客人充滿好奇心。后來恰逢會員活動,她通過樂刻的企業微信聯系上了這位大哥,這才了解到,原來他做技術工作,除了工作忙碌之外,后半夜運動也讓他覺得自己更清醒。
深夜獨自健身,是很多都市人釋放情緒的出口。陳蕾后來主動邀請他白天過來,熟悉一下器械和場館。但陳蕾并沒有打破客戶的習慣,彼此熟悉之后,她告訴對方店里有個小梯子,可以站上去把沙袋取下來,再掛上去。后來,這位大哥一直堅持在店里打拳。
24小時健身房是很多上班族的深夜緩沖帶。(受訪者供圖/圖)
這種細微處的交流,是陳蕾的日常。她已經習慣了用企業微信與會員交流,因為企業微信和樂刻運動的會員端數據互通,她可以迅速了解會員的健身習慣,喜歡上團課還是熱衷擼鐵。
基于這種數據的打通,會員什么時候來過、來的頻次怎么樣,陳蕾都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情況?!氨热缢蝗粊淼蒙倭?,我們就會表達關心,也會向不同健身習慣的會員,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span>
消費行為的背后,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地區文化特征與生活習慣的概括。這些被數字化工具“延展”出來的服務,為海底撈和樂刻揭示了一些更符合地方消費者習慣的特征,而通過這種延展獲得的顧客滿意度,往往要比門店日常提供的服務更加深入。
盡管小程序點單和品牌微信群可能對消費者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對于落地在線下的實體消費門店來說,如何借助它們在細微處找到可優化的服務,仍是不少品牌需要面對的功課。
趟出一條“新商路”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長期的高速發展,讓人們在追求快節奏生活的同時更注重服務品質的體驗,而這種“挑剔”的消費習慣,卻讓扎根這里的商家早早培植起顆粒度更細微的服務意識,并借此為門店趟出了一條“新商路”。
在廣東,便利店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是上班族的三餐。李穎負責運營東莞城區一家美宜佳便利店,附近遍布寫字樓。中午是她最忙碌的時候,買東西的人通常要排到店門外,她得不斷穿梭在各個貨架之間。而除了面對龐大的線下顧客,李穎還要時不時兼顧線上訂單,充當“快送員”。
“許多顧客習慣通過微信群下單,我們建了微信群,會在群里發活動通知,我看到就會馬上拿東西送過去。最快一次,是送到隔壁13樓,全程就花了3分鐘。我會把送到的照片發群里,他們轉錢過來,這一單就結束了?!?/span>
便利店為不少上班族提供了解決三餐的便利。(受訪者供圖/圖)
微信群只是美宜佳依托微信生態的一部分,圍繞消費者購物偏好的變化,美宜佳還推出了優選小程序,圍繞領券中心、會員碼和外賣到家三大版塊,讓一間便利店也具備了線上線下閉環服務的能力。同時在門店運營端形成一個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運營體系,讓消費者實現一站式購物。
微信生態拓展了美宜佳作為便利店的銷售半徑,這與海底撈的社區營運業務有著相似之處。疫情沖擊下,小程序外賣點單為海底撈開拓了另一條商路。無法到店堂食,他們選擇將服務和產品搬到顧客家里。
在海底撈社區運營負責人Tony眼里,海底撈社區營運業務一直堅持兩個方向,一個是火鍋外送極致化,服務要做得越來越極致,越來越貼心,甚至有自己的創新;另一個是火鍋極致便利化,套餐經濟實惠。送餐速度快且準,吃火鍋的過程極致簡化?!凹依锟梢詻]有餐具,顧客提出需求后,海底撈會提供簡易的餐具爐具?!盩ony介紹道。
隨著這種更極致簡化的服務逐漸流行,海底撈還敏銳地發現了其塑造的新形態,他們又迅速開發了盒飯、甜品、茶飲甚至烤串鹵味等新產品。
這些借助數字化工具、本是為顧客著想的服務改進,卻反而在疫情之下為實體門店帶來轉機。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樂刻運動也在不斷開發線上業務,將某一時段到店才能學習的課程,拓展至一天中的任意時刻。對于需要了解每一位顧客的需求的健身房來說,數字工具可以幫助陳蕾先一步了解用戶的需求,并隨時對課程進行調整,同時針對新開發的線上課程,他們也會在線進行指導。
同時,考慮到會員居家鍛煉的可行性,陳蕾還會在線上主動向用戶建議盡量選擇安全可行的課程?!叭绻婕暗截撝?,以及用到專業道具,我們也會收集會員們的意見,以及根據會員們的訴求,去制定更合理的訓練方式?!?/span>
從做生意,到做“服務”
數字化工具改變的不僅是效率,還有從做生意,到做“服務”。盡管這早已是消費行業的共識,但只有把握微小的細節,才可能借此贏得客戶。
工作幾年,張倩最直接的感受是顧客排隊時長的變化。過去,顧客排隊是被動的,現場拿號取號都要等待,現在通過海底撈微信小程序排隊,進度會及時提醒用戶,盡可能節約用戶的時間。
小程序還可以幫助客戶提前定制他們需要的服務?!翱腿丝梢宰孕羞x擇就餐的位置,比如靠近料臺、通風涼快、位置寬敞等。如果需要特殊用品,比如添加寶寶凳、酒杯、醒酒器等,都可以在線上進行定制,門店會提前做好準備?!?/span>
近年來,消費者更加擁抱個性化、定制化商品,落在服務上,也呈現出“千人千面”的趨勢。在海底撈訂座小程序上,顧客可以通過備注的方式,將自己的特定需求提前告知門店,比如:有蛋糕需要門店代為接收或保存。
小程序為商家提供了打通線上線下的硬件基礎,微信社群則提升了用戶與商家之間的黏性與忠誠度。而依托微信生態的數字化,線上也在反哺線下,為線下門店經營減少成本。
海底撈社區運營負責人Tony曾在駐場時驚訝地發現,優秀的門店經理,可以叫得出社區里大部分老人的名字,甚至是他們的小孩以及孫子的名字,“顧客過來吃飯的時候,店經理叫小孩的名字常常隨口就來,非常熟?!?/span>
海底撈店員常與顧客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受訪者供圖/圖)
陳蕾也運營著多個會員群,時常和會員們在群里“斗圖”,大家因此熟絡起來。為了增進會員之間的聯系,陳蕾會組織線下活動。時間一長,會員們甚至開始自行組織活動。讓陳蕾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所有會員都穿著睡衣就來了健身房。
“每個會員都穿著自己的睡衣,全是千奇百怪的搭配,他們到店以后,拍了很多的照片,大家都很開心?!标惱龠€介紹道,有一個會員很興奮,覺得那是自己睡衣的“巔峰時刻”——因為在此之前它甚至沒有走出過自己的家。
珠江之濱,粵語是大灣區共通的語言,承載著歷千年而不衰的廣府文化。作為全國人口凈流入最多的地區,當活力成為標志,大灣區正把握著時代脈搏。近乎相同的文化傳統,加上年輕化的烙印,八千多萬人的消費習慣有彼此相連的共性。
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發展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多層次、多維度的消費需求接連涌現,這也對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
無論是新興健身、餐飲,還是傳統零售,各行各業借助數字化工具的創新和自我突圍,為大灣區留下商業故事的新注腳。那些存在于顧客和門店之間的連接,也成為中國數字經濟新消費的未來剪影。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