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雙碳”上保險 金融護航綠色明天
?回首這非凡的十年,我們在挑戰中突圍,在穩健中創新,在前行中匯聚力量。這是中國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也是平安高質量發展的十年。緊跟教育普惠、鄉村振興、服務實體、健康中國、綠色金融等時代發展方向,中國平安不忘初心,專業創造價值,用心守望國民美好生活。
金沙江滾滾向北,隔著窄窄的江面,一邊是四川,一邊是云南。河道兩岸陡峭險峻,白鶴灘水電站近300米高的巨型大壩攔出一片平湖。大壩下面裝著16臺巨大的水輪發電機組,每一臺都是五十多米高、八千多噸重的龐然大物——隆隆江水日夜不停地驅動著它們,電能源源不斷地被發送往遠方。
作為“西電東送”的重大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建成后,多年平均發電量達到624.43億千瓦時,可滿足約7500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相當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9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160萬噸。它將與三峽、葛洲壩、向家壩、溪洛渡、烏東德等6座水電站,一同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長江,正在見證一場綠色發展的戰略轉型。而在水流和電流的背后,另一種資源也在飛速地流動著。巨額的資金從全國匯集而來,在筑起大壩的同時,催生新的“綠色經濟”。
數據顯示,僅平安銀行就為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庫區民眾搬遷安置、周邊產業發展,提供了超過80億元資金;平安產險為水電站的工程建設提供保險保障,總保額超過60億元;平安證券則作為聯席承銷商,承銷了規模達200億元的債券,其中不低于70%的募集資金用于白鶴灘和烏東德水電站建設……
現代金融,成了“綠水青山”背后重要的推手。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而早在2016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的綠色金融奔涌向前。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過6000億元,同比增長180%,余額達1.1萬億元。
綠色,既是時代的主旋律,也是金融業的戰略機遇。這是一場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魔術,它在為綠色明天護航的同時,也成為金融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如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所言:“一家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命運、民族復興,才可能基業長青?!?/span>
國之重器的金融血液
中國人夢想在白鶴灘建造一座雄偉的水電站,已有半個多世紀。
建國之初,為了開發金沙江,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沖曾9次穿越險峻的虎跳峽,三度考察白鶴灘和紅石巖,提出“建造巨型水利樞紐”的設想。
水電,是我國大規模開發利用最早、技術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然而前期投資大、回收期長、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水電發展的瓶頸。
最終在2010年破土動工的白鶴灘水電站,總投資約2200億元,庫區需遷移人口近10萬人。大到整項工程的順利開展,小至庫區每一戶的安置及發展,除了國家政府的支持,也少不了金融活水的澆灌。
早在2018年12月,為解決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急需資金和保證當地群眾技能培訓學習的正常開展,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銀行投資15億元短期融資券,助力白鶴灘水電站建設,這是全國首單央企扶貧債;2019年10月,平安銀行再次發放10億元貸款,積極幫助庫區的移民工作,讓周邊群眾不為離鄉發展的問題發愁;2020年,平安銀行又聯席主承銷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扶貧超短期融資券,其中平安銀行投資12.3億元,繼續支持工程建設。2021年3月,平安銀行發行碳中和債券30億元并直接投資15億元,助力白鶴灘水電站“七一”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目標的實現,為國家“碳中和”目標添磚加瓦。
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2021年,平安銀行累計提供資金八十余億元,用于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庫區民眾遷移、安置地基礎設施建設、周邊地區產業發展等,幫助“白鶴”自由翱翔。
現代化的金融體系,讓來自全國的資金,能源源不斷地為綠色工程“輸血”?!按髧仄鳌钡谋澈?,有著復雜縝密的協作和保障。
自2016年起,平安產險作為首席承保人,承保了白鶴灘水電站主體工程右岸建筑工程一切險,保額高達61.19億元,承保份額70%。從承保日起,平安產險便安排了專業團隊常年駐點白鶴灘工程現場,為項目提供保險培訓、風險查勘、日常巡查以及防災防損物資等保險服務工作,為白鶴灘項目的順利施工保駕護航。
在探索綠色保險發展的過程中,平安產險在業內首創多項“保險+服務”模式,除提供保險保障,還提供前期預警、中期定損、后期快賠的全流程風險管理服務,守護著綠色產業的發展。
白鶴灘,只是中國平安眾多助力綠色金融案例中的一個。
2020年,平安產險首席承保中廣核惠州太平嶺核電站一期核建設工程險項目,項目總保額250億元,平安產險份額40%。項目規劃建設6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機組,建成后年發電量將達到500億千瓦時,助力國家達成“雙碳”目標。
2021年底,平安人壽以現金增資的方式向中廣核風電公司投資20億元,助力中廣核風電在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領域的開發運營。
據了解,平安資管將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綠色基建作為投資重點,持續加碼,僅2021年就新增投資266億。
圖/白鶴灘水電站工程
為綠水青山上保險
拋開宏大的敘事,綠色金融也在改變著每個地區、每個家庭,直至每一個人的生活。
白鶴灘宏偉的大壩給當地的人民生活和經濟結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也在利用自身的法則,助力當地催生新的經濟模式,建立長效機制。唯有如此,綠水青山才能長久。
2018年,為幫助水電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平安銀行量身定制了支持貧困地區水電資源開發的“水電扶貧”模式,不僅支持水電站建設運營,也著力于加強貧困地區的生態保護,同時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鞏固脫貧。就像開渠引水,綠色金融正在滋養古老的中國大地。
為綠水青山“上保險”,正成為現代金融日益重要的版圖——即便在茫茫林海之中,綠色金融也在發揮作用。
森林碳匯,一個大眾陌生的概念,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降低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的《2018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顯示,全球森林每年吸收大約20億噸的二氧化碳。截至2021年,中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發展森林碳匯項目,除了能夠起到固碳效果,還能通過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將綠水青山更有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但森林碳匯也有碳逆轉的風險,如發生火災或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可能會導致原項目產生的碳儲存流失,因此建立健全的森林碳匯保險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合國內外森林碳匯監測研究及平安集團研發的量化測算森林生長狀態與固碳能力的遙感算法模型,平安產險創新開發了森林碳匯遙感指數保險,以碳匯的變化量為賠償、補償依據,在傳統林險的基礎上,用碳匯指數保險為森林經濟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助力災后林業碳匯資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資源培育、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此外,借助衛星遙感技術,平安產險還能高效監測森林碳匯變化情況,為客戶提供科學管理建議,幫助客戶提升碳匯值增長速度。
傳統林險只保標的林木財產損失,而森林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會造成林木損失,進而直接造成碳匯損失,經營企業將面臨直接的經濟損失。森林碳匯遙感指數保險產品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客戶需求設定雙向保障,不同于傳統的森林保險標的對象僅為林木本身,碳匯保險產品取代森林財產保障,同時聚焦森林碳匯能力,保障范圍升級迭代,為森林提供“意外險+健康險”雙重保護。
截至2022年6月,平安產險森林碳匯遙感指數保險已在河北、廣西、湖南、安徽、廣東、貴州等六?。ㄗ灾螀^)相繼試點落地,累計為超34萬畝林地提供了3428萬元的碳匯風險保障。
圖/平安加盟“碳中和行動聯盟”
“處女地”上的創新與實踐
在“雙碳”戰略的背景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經歷“綠色”的轉型。而要實現行業轉型發展,尤其是重大項目的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這不僅讓金融業迎來發展機遇,也激發了雨后春筍般的創新動力。
2019年,平安證券聯席主承銷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綠色可交換公司債券,規模達200億元,債券募集資金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建設,這是國內首單綠色可交換債券;2021年3月,平安銀行主承銷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30億元綠色超短期融資券,并投資其中的15億元,用于支持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項目的建設,這也是國內首批發行的以“碳中和”命名的貼標綠色超短期融資券。
2020年3月,平安信托成功發行新蘇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綠色資產支持票據,規模5.55億元,這是全國首單工業污水收費收益權綠色ABN,鼓勵企業采用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依法合規拓寬融資渠道,為綠色企業開展減碳業務、碳核算、碳管理提供多元化融資思路。
同時,平安還發起設立了國內首個保險資金雙碳基金,投資于青海黃河共和光伏項目。而平安成功注冊的廣西交投項目,則是國內首單經綠色認證的綠色保險債權投資計劃。
事實上,在全國范圍內,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正如火如荼。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表示,近年來,金融機構加快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重大項目庫、創新系列綠色金融產品,加大了對整個綠色低碳領域發展的支持力度,推動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的規??焖僭鲩L?!敖酉聛?,金融機構可以進一步探索建立覆蓋綠色信貸、綠色直接融資、碳金融的多層次立體化業務體系,擴大綠色金融供需規模,激勵多元金融主體共同參與,繼而提供投融資、線下線上零售產品、智庫咨詢等全方位綠色金融服務?!?/span>
圖/中國平安綠色金融辦公室
平安面向綠色未來
向外賦能的同時,平安也在內部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除直接向市場推出綠色金融產品之外,平安已經承諾在203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目前正通過倡導“綠色運營”實踐低碳行動。通過制定環保目標、推動無紙化運營、打造綠色建筑等方式,持續降低自身運營的環境負擔。憑借科技優勢,平安保持著行業領先的數字化業務以及數字化辦公水平,在降本增效的同時,減少自身經營過程中的碳排放。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綠色運營的全員參與度,平安還組織了“綠色運營創新大賽”,號召集團上下凝心聚力,共同節能降耗、提質增效,為碳中和目標積極獻計獻策。
“綠色”不僅深入到每一位平安人的心中,也隨著平安的各種公益形式,被帶到普通人身邊——發行“低碳信用卡”,建立“低碳賬戶”,宣傳“低碳環保理念”……平安的綠色金融,正在聚沙成塔,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乘勢而上改進日常業務,平安不僅打造了日益完備的綠色金融體系,也為自己設立了未來的目標:到2025年,綠色投資規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綠色保險保費每年增速不低于70%,綠色信貸余額每年增速不低于20%;綠色投資和綠色信貸規模超4000億元,綠色保險保費總額超2500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平安綠色投融資規模達2493.55億元,綠色銀行類業務規模達1617.35億元;2022年上半年環境類可持續保險產品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69.71億元。平安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踐行著對綠水青山的堅實承諾。
如馬明哲所言,這是一次響應國家戰略、確?;鶚I長青的征途,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重要探索。
據平安銀行綠色金融事業部總裁助理陳旭輝估計,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國綠色金融投融資規模達百萬億以上。這既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暢想空間,也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表示,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同時,也構建了國內統一、國際接軌的清晰而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新的課題已至,新的探索也將繼續。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