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諾獎最近的一次:一位文學編輯的遺憾
出版諾獎得主的好作品,首先考慮的不是“榮譽”這些大詞,最直接的感受是對自己挺有鼓舞。做書很緩慢,如果作者后來得諾獎了,證明你的眼光、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沒有荒廢,是挺大的一個肯定,你還可以繼續做下去。
大家都說編輯有什么好做的,夕陽行業,也賺不了錢,要做出暢銷書也很難。但是我挺快樂的。大家可以聊書,不然還能聊什么有趣的呢?
責任編輯:李慕琰
斯德哥爾摩當地2022年10月6日,瑞典學院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被頒發給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她的作品與普照擦肩而過,這種遺憾令這位認真的圖書編輯難以平靜。那是他做書以來離諾獎最近的一次,他有可能離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書更進一步。
很快,普照在社交媒體中表達了即時的感受,“那么只好說:命運無常?”一整天他都在翻譯洛威爾與畢肖普的書信集,成果超過4000字。兩位鮮活的詩人及詩歌自身的靈光,都讓他感覺到文字的些許慰藉。
幾天后,10月9日的下午,太陽剛剛離開云層,天氣變得明朗一些。普照可以曬太陽了,同時等待著核酸檢測,還略微因錯失諾獎作品而感覺遺憾。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談起工作細節,諾獎為什么對編輯如此重要,做書的意義,以及翻譯工作怎樣減輕困擾等等。編輯、讀者和譯者的身份在談話中交替出現,它們說明推測諾獎得主和關注神秘的賠率并非簡單地出自功利心,它與編輯工作存在非常具體的聯系。
普照提起兩年前譯介到中國,相當受歡迎的法語著作《回歸故里》。這本書里,曾寫出《米歇爾·??聜鳌返纳鐣W家迪迪?!ぐ@锱疃啻我冒栔Z的話?!痘貧w故里》描繪的階級流動,也是埃爾諾數十年間的寫作主題之一。不屈不撓的號召,坦率直白的回憶,平淡卻有力的文風,種種易于辨識的元素令埃爾諾的文學寫作格外迷人。
就像被征引的《一個女人》中的句子:“我深知她對我的愛,以及我們之間的不平等:她從早到晚給我烹制土豆和牛奶,好讓我可以坐在階梯教室里聽老師講柏拉圖?!边@足夠清晰和冷靜了。
普照愿意把漫長的、交錯不同感受的過程講出來。他說:“對個人來說是一個紓解,或者是給它一個交代,這樣心里就過了?!毙枰f明,“普照”是他做翻譯和編輯時的筆名。
以下是由采訪整理而成的自述。
確實是不一樣的聲音
我2021年8月開始跟公司正式地探討安妮·埃爾諾,我想把文學做下去,機會不是很多,主要靠自己把握,這次從指縫間溜走了。
現在國內熱切地推廣女性寫作,當然是從林奕含那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開始,但對外語作品的引介還不夠。埃爾諾其實是被忽視的,我做選題討論時,大家說怎么做年齡這么大的作者,為什么不做三四十歲、比較青春的女性作家?我說如果不想做去世的作者,做經典必然要到這個年齡,分量顯然在那里。
現在這么說感覺像事后諸葛亮,但當時法國人里我覺得就是她,沒有其他人了,此外還選了幾位英語和西班牙語的作者。
埃爾諾的小說我三年前就開始關注、研究,做了很多資料查索。非要用一個詞的話是“自傳式小說”,或“自我虛構”(autofiction)。用一個詞概括一位作家的風格,難免失于片面?,F在有很多種類的混合文體,還有一種叫“小說回憶錄”或“半虛構回憶錄”(novelistic memoir)。我去年給譯林出版社翻譯了一本《博爾赫斯與我》,是美國作家杰伊·帕里尼回憶50年前跟博爾赫斯共處一周的回憶錄。他說時間過去半個世紀,很多記憶都補不上了,有些部分可能只是根據感覺來虛構?,F在流行這種文體,是一個趨勢吧。
公司說做外國文學,就是要找一個方向。獎項好像只有諾貝爾文學獎在國內真正有影響力,布克獎等對專業讀者有影響力,更多大眾讀者卻未必關心。諾貝爾獎每次頒發真是世界各地關注,今天這股熱潮已經過去,埃爾諾還是挺小眾的。比較獲獎前在國內的知名度,她可能比去年的得主古爾納稍好一點。她以前在國內出過兩本書,我買了二手書,都讀了。
埃爾諾之前被國內很多人知道,是因為去年有一本挺火的書叫《回歸故里》,作者是社會學家,寫階級流動,里面引了好多她的內容。她有一本書英文版叫《一個男人的位置》,法語版直譯叫《位置》,講的是她跟父親的回憶。她回憶父親怎樣成長,她對父親的了解,以及她跟父親的相處。開場就寫父親臨終時的場景,她回家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