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生態環境部首席法律顧問、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過去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生態環境立法以環境保護法為統領,涵蓋水、氣、土壤等各類環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系統,已基本形成了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過去十年生態環境標準建設快速發展,這是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基礎。
推動將保障公眾健康理念充分融入生態環境管理策略,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將擴大到10-15個地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推動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轉變。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生態環境部首席法律顧問、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
法律是武器,亦是衡器。依法行政、依法治污,是生態環境領域行事的重要準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目前,生態環保領域現行有效的法律三十多部,其中生態環境部門作為實施主管部門的法律達16部。
除了專門立法以外,還有六十多部相關法律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規定?!吧鷳B文明”正式寫入憲法。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并設專章規定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責任。刑法以專節形式,集中規定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等流域性、區域性環境立法亦在推進之中。
“過去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鄙鷳B環境部首席法律顧問、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表示,生態環境立法實現了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逐步建立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四梁八柱”。
織密生態環境法治保護網
南方周末: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對此如何理解?
別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边@些成績的取得,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這十年,生態環境部門通過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法治政府建設,堅持依法治污,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首先,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得到重構。加強環境立法落實改革部署,推動多項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改革舉措上升為法律。生態環保領域的黨內法規建設十分活躍,與國家法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推動出臺污染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等一系列重要司法解釋和政策,織密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網。
其次,發揮標準引領環境管理戰略轉型,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科學治污向縱深發展。推動健康風險防控融入生態環境管理主陣地,積極開展環境健康調查研究和地方試點。加快構建環境基準管理和技術體系。
最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有力實施。推動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設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專章,集中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牽頭起草了中辦國辦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聯合有關國家機關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
南方周末:如何在生態環境法治建設中全面貫徹二十大要求?
別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作為親歷者參與和見證了生態環境法治建設不平凡的歷史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