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期待新‘框架’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變革”

人與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退化和生物安全事件不受國家邊界的限制,任何一方的缺失或崩潰,都可能對全局產生巨大影響。

國際社會期待,COP15能像氣候變化領域的“巴黎峰會”那樣,通過制定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成為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的關鍵節點。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 (受訪者供圖/圖)

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多重要?借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一句警醒就是:地球正迅速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我們面臨著三重環境緊急情況,即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和污染加劇。

全球正處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十字路口?!渡锒鄻有怨s》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于2022年12月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辦,大會將討論并通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

作為COP15的主席國,中國將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方希望推動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通過一個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框架”,國際社會能夠采取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采取變革性保護政策和對策,能夠在2030年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被動局面,最終在2050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生態、生物多樣性的內容?

崔書紅: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學習宣傳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始終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以下幾個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按自然規律辦事,產業發展、城市建設、資源開發要嚴格按生態環境空間管控要求,不能搞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

二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采取變革性的綠色發展政策舉措,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杜絕人為不合理活動對自然的干擾和破壞,還自然寧靜、和諧、美麗;

三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按生態系統方式,統籌一體化保護與人的生計需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不干以保護生態為名,實則破壞生態的事;

四是加快構建和完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加大生態保護執法監督力度,用高質量的生態保護助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五是加快構建新時期生態文明示范建設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習慣,推進美麗中國的地方實踐樣板,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為“框架”談判注入強大政治動力

南方周末:談到生物多樣性,業界一直在說“全球正處于生物多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木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