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譯既出,譯莎可止:《朱莎合璧》讀后記

更可厭者,前輩譯者的優秀譯作還要遭受后人的妄加修改,而在這一點上,朱譯莎劇與楊譯《荷馬史詩》又是同樣的受害者,令人嘆息。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資深翻譯工作者蘇福忠。 (秦穎/圖)

蘇福忠老師是編輯出版界的一員老將,本身也譯著等身,也是多年前我還在師大讀書時,去人民文學出版社混進混出最常叨擾的一位老師。傳說他退休后以帶孫子為主,生活得非常逍遙,沒想到久未聯系,他在新冠疫情已將人折磨得苦不堪言的第三個年頭突然寄來一本新著,囑我寫篇書評。彼時我還未從《金瓶梅》英譯批評中徹底脫身,因此對《朱莎合璧》這部以朱生豪所譯莎士比亞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專著有些遲遲進入不了狀態。后來讀進去才發覺,這又是一部需要對照牛津詞典和中國古典文學史來閱讀的作品。

顧名思義,《朱莎合璧》者,朱生豪所譯莎士比亞劇集之精華所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即是對朱譯莎劇中精彩譯例的梳理與點評,有點像脂硯齋對曹雪芹著《紅樓夢》的工作——脂硯齋被霍克思等多位海外翻譯家稱作“稱職的編輯”,蘇老師也的確是人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的責編,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為朱生豪和莎士比亞消磨了“半輩子”。而這“半輩子”是一直延續到近幾年的:他在退休后終于了卻一樁心愿,為朱譯莎劇完成了一套新的校注本,《朱莎合璧》這本書大概可以算作這套校注本的一個提煉濃縮版。書中正文分為六個部分,從朱生豪所譯的劇名到他的喜劇細胞,再到莎士比亞的歷史觀和朱生豪的悲劇性格,最后以朱生豪與莎士比亞在人文情懷與語言才華等方面的“珠聯璧合”作為重頭戲,循著先喜劇、再歷史劇繼而悲劇的順序,每個劇本中揀選十幾、二十幾種精彩譯例,從劇本故事由來入手,加以對譯文的剖析點評,時或征引梁實秋譯本作為對比,引領讀者去一一探究莎劇中對歷史與人性的洞察、奇思妙想的幽默與悲天憫人的警示,以及朱生豪又以怎樣的筆墨,將這一英倫文學巨匠的神思妙想與文學涵養“翻”成地道考究的中文。

之所以強調“翻”而非“譯”,是因為朱生豪所譯的莎劇,是外譯中作品里鮮有的一種存在:內里保留了從古希臘古羅馬到十七世紀英文世界里積淀深厚的人文內涵,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