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院長李銀江:用36年淬煉鄉村養老模式
老人們來來去去,送別老人之時,李銀江說“每次都印象深刻”,但他永生難忘一位老人在3年前去世后,殯儀館告別大廳里,家屬們磕頭向他致謝。
全院大小事務,從敲定菜譜到采買物資,都要由敬老院老人自治委員會決定,這個委員會是由13名通過自薦與推薦選出的老人組成的。
總結36年的養老工作,李銀江覺得,養老工作,重點是要用心,“懷著一顆能吃苦,不怕苦,勇于奉獻(的心)”。
責任編輯:何海寧
李銀江。
2022年10月18日晚,在北京參加黨的二十大,李銀江在電話里向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始終記掛敬老院里住著的48位老人。48人之中,不少已是八九十歲的年齡,其中不乏失能、智力低下者。所幸妻子在院里照看著,“不然,沒有家屬在那邊,說實話我放心不下”。
多年來,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的這所敬老院,院長李銀江總要面對生與死。老人們來來去去,送別老人之時,李銀江說“每次都(印象)深刻”,但他永生難忘一位老人在3年前去世后,殯儀館告別大廳里,家屬們磕頭向他致謝。
從早期敬老院難以為繼,到李銀江克服困難發展院辦經濟,直至如今“不要政府投資一分錢”,5年前,李銀江正式退休,卻把家搬進敬老院。添置被褥和空調、建設衛生室與影院、安排老人種菜做工,甚至幫老人找到黃昏戀……李銀江說,自己24小時內無事不管。
2017年,李銀江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近年來陸續受邀向江蘇甚至外省的民政部門講授管理敬老院的經驗。不過,比起具體經驗,他更看重“用心”二字:“我講得再好,他不做,再講(也)沒有用?!?/p>
“靠輸血解決不了問題”
故事的開頭已經被媒體廣為報道。1986年,29歲的李銀江還任著四橋村黨支部書記。當年5月,他被調任為桂五鎮敬老院院長。
說是敬老院,實際上就是一片四畝多的荒地,“上面一塊磚一塊瓦都沒有的”。李銀江回憶,自己是帶著一支八九個人的農民工建筑隊,拉沙子拉石頭,花了90天,建起了11間瓦房。隨后,7位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