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鏑:“這幅畫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他反復強調自己畫的既不是抽象也不是具象,而是具體藝術,“具體到每根線條和每個點之間的關系,每個顏色差一點都不行”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陰雨天來看卜鏑的展覽。走到第三個展廳,六百多平的場地里零散佇立著五座由灰色加氣磚砌成的雕塑臺,十幾幅作品紀念碑似的放置其上。這樣的空間利用,后來與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策展近十年的人討論,“肯定是比較奢侈的”。
光也不再一樣,按照卜鏑的意思將亮度僅調至平日的12%,合力烘托清曠、肅穆、陰郁的情緒。過往個展布置的方方面面他同樣層層把關,就連畫冊(被他視為展覽的延續)封面選哪款絨布、標題的字體字距都要親自設計。他是它們的造物主,若這些線條、顏料、磚塊都成為活物,他巡視其間,會有足夠的底氣說,“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數過了?!?/p>
包豪斯和宋徽宗
單獨擺放時并不起眼的灰磚一來為了致敬極簡大師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曾任鐵路制動員,認為無裝飾的材料本身就是藝術雕塑),卜鏑吸取其任由枕木、磚頭、鐵塊自然表現以及用不加工的方式帶來美感的做法,整齊堆疊后的磚墻自成一派,不僅傳達出廟堂感和建筑基座的威嚴,磚的肌理有時還能和畫中的線條相呼應,形成搭配;功能上既能擱畫,“畫板不是掛在那,是戳在那。像長出來的,好像可以隨時挪動”,又能擱書,第二個展廳里沿墻搭砌的基座上擺滿了書,卜鏑說那就是他的“學習之路”。
不同階段帶給他創作靈感的讀本像呈堂證物依次鋪陳,還沒人逼問,他就全招了——德國建筑師、包豪斯學院最后一任校長Mies Van Der Rohe設計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校區的圖冊旁邊是宋徽宗《詩帖》翻開的一頁,寫著“舞蝶迷香”四個瘦金體大字;中式園林黑白照片挨著超現實存在主義雕塑大師阿爾貝托·賈科梅蒂;以馬列維奇作品為封面、介紹1920-1930年蘇聯藝術的雜志放在《張光宇插圖集》隔壁……這個名單數下去似乎沒有盡頭,反復提及的還有羅馬尼亞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埃及首飾、古代青銅器。
美觀、實用之余,成排可降解、保溫且環保、撤展后直接拉走投入建設的載體最后還點了題,“這都是自然循環,在這個‘道’之內。要不不起這個題目,你起一個荀子的題目,循自然規律辦事,如果用的全是搭建完就浪費的東西,找一懂行一說,你這騙人?!?/p>
“有物未成”是卜鏑為這次個展起的名字,“‘有物’就是說荀子這句話,這個畫都跟物有關,不是美術史,不是文明史,它是從物體、物質、建筑來的物?!闯伞且恢t虛的詞,跟自己之間的這種美感,是東方的。這個展覽我沒有結果就是告訴。想讓人提問你怎么學習,想明白地誠實地告訴他們我是怎么學習的,沒有好壞,只是想說我個體的方法是這樣——看上一輩或者你喜歡的人怎么解決具體問題,比如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的書我都看好多遍,他的橘紅跟綠的關系,他是做色彩研究的,你跟他學不就完了嗎?或者他那東西,你正好反著來,當然你得知道他原來有什么才能反駁?!?/p>
家里的書鋪天蓋地,放不下了卜鏑就按噸送給朋友。最新的觀看方法是不僅學結果,還盯著注釋看,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