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讀大學,石油工人高東斌“追趕技術進步”
“石油行業是咱們國家能源支柱產業,生產技術也不斷更新,所以我們這些操作人員更要不斷學習,跟上技術進步?!?/blockquote>責任編輯:馮葉
中為高東斌。
高東斌是說著東北話的廣東省黨代表,2007年,38歲的高東斌從錦州南下惠州,成為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稱惠州石化)的一名一線工人。
他從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做到全國勞模,親歷中國石化行業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目前具備獨立建造千萬噸級煉油廠的能力,以惠州石化為例,現在項目上的大型設備都由中國自主生產。重油催化煉化、渣油加氫等技術也在國際上達到先進水平,“能把原油吃干榨凈”。
“石油行業是咱們國家能源支柱產業,生產技術也不斷更新,所以我們這些操作人員更要不斷學習,跟上技術進步?!备邧|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學習貫穿始終
1988年,高東斌從技校畢業,到錦州石化的煉油廠工作。廠里剛好上馬第一套重整裝置,這是對石油進行二次加工的重要裝置,由原油煉化而得的石腦油經過催化重整才能進一步生產各種重要的石化產品。
高東斌到崗后便被派去學習重整技術。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廠里沒有這方面經驗,新成立的重整車間是從其他裝置上抽調人員,都沒干過重整裝置。
之后,高東斌和同事們先后到山東、大連等有經驗的煉油廠實習、學技術。此后三十多年,他一直跟重整裝置打交道。
他剛參加工作時,重整裝置已在國內煉油廠普及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