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廣州老建筑拍“證件照”的人:拍好看的建筑,尋覓往昔生活的蹤跡
歷經百年風雨的南方大廈、哥特式的圣心大教堂、巴洛克風格的騎樓建筑……
在藍佳有的社交賬號上,廣州的近現代建筑風格各異,但總以正立面示人,呈現出平視的效果,網友因而將之戲稱為建筑的“證件照”。
“證件照”在網上發布后,很快引起一些本地網友的關注,他們通過老建筑的圖片尋覓自己往昔生活的蹤跡。對藍佳有而言,這種純粹的互動與交流令人愉悅。
今年3月以來,藍佳有開始不定期在社交媒體發布廣州老建筑的圖片,他最初在家附近用手機記錄建筑,后來通過網上的線索尋找新拍攝對象,其中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廣州市歷史建筑名單。
“拍一些好看的建筑”
華安樓,越秀區泰康路162號,占地近800平方米,風格近似愛群大廈的高新哥特式建筑——10月16日晚,藍佳有時隔三個多月推出了新一期廣州老建筑“證件照”。
當天下午,他背一個不大的書包,拿一部手機,從海珠廣場走到北京路,邊走邊看邊拍,有時拍攝空間有限,手機向上瞄準才能將整個建筑的正立面拍下,但最終發布在網上的圖像幾乎沒有畸變。每次給建筑拍完照后,藍佳有會用修圖軟件后期處理。
正立面不失真,是藍佳有發布的廣州老建筑圖片的共同特點之一?!拔冶容^喜歡用相對正立面的形式展現建筑,給大家一個很直觀的感受”,藍佳有告訴記者,之前在社交媒體瀏覽建筑圖片時,他發現很少有廣州老建筑的正立面照片,因此產生了建筑拍“證件照”的念頭。
“但最初主要的動力還是拍一些好看的建筑”,在城市規劃領域工作了十余年,藍佳有對建筑也有一定的關注,在他的鏡頭里,廣州騎樓常常作為被忽略的美多次出現。有廣州土著曾在帖子下感慨,自己曾無數次經過這些漂亮的騎樓,但從沒有看看它們的全貌。藍佳有告訴記者,網友講述的發生在建筑里的故事,讓建筑的美不再停留在外表,真正做到了讓人記住它。
網友留言
“網友的關注和肯定會更加鼓勵我去做這個事情”,藍佳有告訴記者。從3月發布的第一個帖子至今,已經大半年過去,藍佳有在網上已經搭建出一塊雖然不大,但是純粹的交流空間:在評論區,有人尋覓自己在老建筑里的生活蹤跡,有人感慨廣州竟然有這么多“高顏值”歷史建筑,有人就某一樓棟展開技術探討,還有人拋出建筑保護與利用的問題。
留住記憶,留下鄉愁
粵海關舊址、永安堂、蘇聯領事館舊址、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最初,藍佳有以家為中心向外尋找自己熟悉的拍攝對象,等到沿江西路及沙面的老建筑拍得差不多了,他開始在網上尋找拍攝線索。
網友的留言能成為指引,藍佳有曾發布過龍津西路一棟騎樓建筑的正立面圖片,這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筑裝修精美,彩色玻璃窗方方正正,在評論區,有網友告訴藍佳有,“沙面一街10號都好睇”。
網友留言
廣州市歷史建筑名單也是一條重要的線索,藍佳有“按圖索驥”,盡力探尋不那么為人所知的精美建筑,經過了大半年的探尋,他的一個體會是廣州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做得不錯。
2013年底,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經市名城委審議通過,并在2014年獲市政府批準,今年7月14日,廣州市政府網站正式公布了第七批歷史建筑的名單。目前,廣州確定了七批共828處歷史建筑,推進了一批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留下了城市的記憶和人們的鄉愁。
近現代建筑居多,是藍佳有發布的廣州建筑圖片的另一共同特點,這些建筑曾經或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名人提供過庇佑,或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幻。公開資料顯示,828處歷史建筑建成時間跨度近200年,清代至民國時期占比超過80%,其中以民國時期的建筑最多,接近60%。如今,這些建筑仍然發揮著功用,或是住宅,或是商鋪。
“記錄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它會引起大家對建筑保護和利用的關注”,藍佳有告訴記者,自己未來也會繼續在網上發布新的內容。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