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散文這件小事,給了我久違的“松弛感”
最近有一個新興的熱詞高頻地出現在社交媒體上——“互聯網嘴替”。
指當我們想要表達卻言語匱乏時,那些能夠把我們的想法直接流暢地表達出來的人。
比如,董宇輝在直播間賣大米時說道,
“我沒有帶你去看過長白山皚皚的白雪,我沒有帶你感受過十月田間吹過的微風,我沒有帶你去看過,沉甸甸的彎下腰猶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沒有帶你去見證過這一切,但是親愛的,我可以讓你品嘗這樣的大米。”
出口成章的董宇輝,在浮躁的直播間里,三兩句話便把大家的思緒帶到了田野間,仿佛真的讓我們看見了那一粒粒飽滿的谷穗。
有網友不禁感概,“好會形容,換做是我只會說‘好吃’?!?/span>
再比如,在一檔綜藝里,張含韻遭受非議時,作為評委的房琪這樣評價她,
“我覺得一個堅韌的靈魂,不需要一個符號化這么強的頭銜來作為嘉獎,如果真的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比起‘女王’,我更喜歡‘清風’,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聽聞,張含韻頓時濕了眼眶,一眾網友也跟著深深共情了……
很多時候,那些我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觸動,借由他人之口,被準確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我們在享受“互聯網嘴替”帶來的方便之余,不得不承認,我們自己經常處于失語的狀態,我們想要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卻越來越無力。
長期習慣用別人的表達覆蓋自己的表達,思想也會越來越懶惰。
當需要我們自己進行邏輯完整、情感準確的復雜長篇表達時,大腦就開始“宕機”。
語言貧瘠的背后是思想的貧瘠,是情感的貧瘠。
為了抵抗這種貧瘠,或許我們可以嘗試散文寫作。
為什么這世界上會有散文,因為我們有話要說,要向自己、向別人表達。
在散文中,我們可以整理和表達我們的經驗、情感、知識、思想。古今中外,天道人世,散文均能承載。
一個受過很好的散文訓練的人,你不一定非得成為散文家,但你卻可能成為一個有力的、有效的表達者和溝通者。
為此,我們邀請7位散文大家,沉淀他們數十年的寫作經驗,歷時一年打磨出《南方周末散文寫作訓練營: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碼》,并誠摯地邀請你的加入。借由這些散文作家的經驗,你或許可以重拾內心的表達,看見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自己。
01、寫散文,讓生活松弛了下來
寫散文看起來很容易,無非就是把我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但要寫出新意、寫出深沉意蘊卻很不容易。這很考驗寫作者對于生活細節的敏感度。
汪曾祺在散文集《人間草木》里,寫草木山川、花鳥蟲魚,寫鄉情民俗、凡人小事。
他會告訴你葡萄在不同月份的樣子;會告訴你,高郵的咸鴨蛋質細油多;會告訴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那些常被人們忽略的生活瑣碎,在汪曾祺的筆下都能生出花來。
當我們開始用散文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解構生活、提煉生活,會發現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遍地潛伏著蓬勃的生命,生活的腳步忽然間就慢了下來,你打量世界的眼神里都會充滿了好奇,片刻間仿又回到了那個車馬都慢郵件也慢的時代里。
比如你走在大熱天的馬路上,每一種植物倘都能叫得上名字,走起路來是滿眼風景;如果你一種植物都不認識,太陽底下你感受到的只是焦慮與炎熱。
今年的魯迅文學獎得主龐余亮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他有無數個筆記本,筆記本上寫滿了生活的素材。
包括他學師范的揚州城,工作過的鄉村學校,在人間遇過的所有朋友,還有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等等。
三十多年的寫作經驗,讓他習慣隨時隨地做一個“落葉”和“落果”的撿拾者。
寫作時,他會將自己的毛孔全部張開,讓所有的酸甜苦辣,讓各種顏色的煙火氣,將他緊緊擁抱。生活獎賞有心人,那些平日積累的生活素材會自動在生命中發酵成酒。
其他文體的寫作也能訓練我們對生活的敏感度,為什么還要寫散文?
李敬澤說,“寫詩是跳躍,寫小說是跑步,一個人不能永遠跳躍和跑步,他的日常狀態應該是散步,散文就是散步?!?/span>
從不寫小說和詩歌的散文家,不難見到,但從不寫散文的小說家或詩人,卻難得一見。
02、寫散文,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散文與其他文體的不同還在于,散文是書寫心靈的文學體裁,引領我們不斷剖析自我,反思自我。
“散文寫作,與詩歌寫作、小說寫作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它是完全向大眾敞開的。我手寫我心,散文寫作是為自己的生活開鑿出一個窗口,也是在有限的人生中完成無限的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龐余亮如是說。
我們在散文寫作中重新觀看世界、觀看他人、觀看自我,感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陰暗、冷熱、親疏。借助理性不斷審視自己的內心,成為更好的人。
朱自清在《背影》里,反思自己與父親的關系——
父親給兒子送行,擔心兒子的旅途,拜托茶房多加照顧,兒子卻在心里暗笑他迂腐??吹礁赣H執意要越過站臺給兒子買橘子,兒子終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這是兒子的羞愧,也是兒子的成長。
史鐵生《我與地壇》里,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上帝,思考限制,思考愛——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span>
“所有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span>
他從痛苦里看到愛,從不幸中看到幸運,從人性里看到了神性的光輝。最終,與自己和解。
一個散文寫作者,經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梳理自己的過往,逼視自己的內心,在自省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
想要用散文記錄生活,但不知道從何處開始
心中有所想,但落筆時總是無法準確表達
已是寫散文的老手,但陷入瓶頸想尋求突破
那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南方周末散文寫作訓練營: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碼》!
03、人人都能寫散文,為什么還要學?
如果讓小說家張煒來回答這個問題,他或許會告訴你:看起來平實的散文,其實是文學創作的基礎。
比如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散文“散”,這里一筆,那里一筆,想到哪寫到哪,不需要什么技巧。
但其實,不著痕跡的技巧,更需要技巧。
就像化妝,濃妝艷抹,讓人看出你畫了眼線、擦了口紅,很容易,但要化個白開水妝,打造偽素顏的清透感,卻需要更高超的化妝手法。
比如汪曾祺寫《荷花》:
荷花
我們家每年要種兩缸荷花,種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節間也長,顏色黃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鋪一層馬糞,厚約半尺,把藕秧子盤在馬糞上,倒進多半缸河泥,曬幾天,到河泥坼裂,有縫,倒兩擔水,將平缸沿。過個把星期,就有小荷葉嘴冒出來。過幾天荷葉長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開了,露出嫩黃的小蓮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說:“我開了?!?/span>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輕輕地合成一個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開,荷花收了朵,就該吃晚飯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葉上啪啪地響。雨停了,荷葉上面的雨水水銀樣地搖晃。一陣大風,荷葉傾倒,雨水流瀉下來。
荷葉的葉面為什么不沾水呢?
荷葉粥和荷葉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葉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滿了雪。
這有什么技巧可言呢?
但其實,這不是作者的隨心所欲,反而是經過精妙的設計,短短的310字,就至少包含了3種結構,寫盡人生況味:
·四條屏結構,詳寫春天,也是人類的童年;濃寫夏天,是人類的中年,自信而盛大;秋天是荷葉粥和荷葉粉蒸肉,實用的中年;到了冬天,速度更快,字數更少。四幅屏風是四季,也是人的一生。
·更漏結構,用時辰串起了荷花的生長節奏,荷花從早到晚的二十四個時辰,開放,收朵,正好也是人的一天。
·水墨畫結構,從荷缸之空寫到荷缸之滿,然后再由荷缸之滿寫到荷缸之空。開始的荷缸里之黑綠紅再寫到荷缸之白。
這不著痕跡的結構,魯迅文學獎得主龐余亮,反復讀了好幾年,才讀出來。
或許,正如散文家李敬澤所說,“我們的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不會要求你寫小說、寫詩,但一定會要求你寫散文。”
為什么呢?因為散文是基礎——
小說中的記敘和描寫是散文,劇本里的對話、人物分析、場景介紹也是散文。
我們寫散文,就是在訓練自己最基本卻也是最難的寫作能力。寫好散文,就解開了各種體裁的文字密碼。
在《散文寫作訓練營: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碼》中,我們從“選材-結構-情感-語言”等維度,搭建好了一套系統學習的方法。
類似前文提到的龐余亮對“形散而神不散”的實戰拆解,在課程中也比比皆是:
比如從中國古代文學中訓練語感的“煉字法”;
拆解優秀散文結構的破題刀、隱首刀和藏尾刀;
提升散文美學境界的三種寫法……
這次散文訓練營的7位講師,李敬澤、周曉楓、李修文、傅菲、龐余亮、塞壬、黑陶,都有十余年的散文寫作經驗。
這一陣容,讓南周書院社群里的老學員們激動不已,課程才推出,就第一時間“拿下”,還直呼“這價格太吸引人”!
我們的講師不僅攬獲了散文領域大大小小的重要獎項,比如具有我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的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重要獎項,還有不少已經是“中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魯迅文學獎的評委。
比如李敬澤,已經多次擔任魯獎評委,他也被國內主流文學圈譽為“青年作家教父”,像阿乙、馮唐、李娟等作家,都曾得到過他的推薦。
再比如李修文,他是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的得主,也是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的評委之一。
他們也曾在不同的文體中汲取養分,再反哺到散文寫作中。
像周曉楓,就曾擔任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歸來》等電影的文學策劃。
李修文也曾是寧浩電影《瘋狂外星人》的監制。
所以,課程也會用更廣闊的視野,甚至用不同文體的視角,帶我們發現,在當下,什么是散文?什么又是好散文?
更重要的是,盡管他們已經深耕散文寫作數十年,但依然不滿足于散文的既有表達,一直在拓展自己的文字疆域,探索當下散文的種種可能。
比如龐余亮,他曾經歷過無數次退稿,但他會把退回的稿件都重寫一遍,對比著找原因,后來發表的稿件越來越多,而今年他的作品《小先生》,也終于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為了這次課程,曾做過十余年老師的他,更是準備了足足7萬余字的教案。
再比如黑陶,為了錘煉語言,他從詩人李賀現存的200多首詩歌中,摘抄、建立了一張個人的“李賀詞匯表”。
截取自《野草》雜志
還有塞壬,她會以女工的身份,進入工廠的流水線,真實地記錄當下。因為在她看來,散文寫作,除了回憶,還有在場。
傅菲也是如此,為了寫好自然文學,他甚至會用將近1年的時間,跑到異鄉的山腳下生活。
我們的每一節課程,也都與講師打磨了好幾輪,一步步“追問”他們寫散文時最底層的方法,這讓平日寫起散文來行云流水的他們,都直呼“寫到頭皮發麻”。
課程或許沒有“速成之術”,但一定滿是講師們“摸爬滾打”出來的實踐之學!
光一位作家的方法,或許就能助你找到散文寫作的靈犀,而這一次,我們有足足七位作家的實戰精華!
想要學到,并系統地學到,只在《南方周末散文寫作訓練營:七位散文家的文字密碼》,僅此一家,不要錯過!
7位散文作家
600+分鐘系統音頻課
數十年散文寫作實戰經驗
陪你發現,散文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更有
視頻直播答疑+結課作業點評+
投稿綠色通道+雜志社主編空降分享投稿經驗
打通“學習-答疑-寫作-投稿”閉環!
原價599元
首期限時福利,僅需429元!
立省170元!
(即日起-10月31日)
學習除了輸入,最重要的是要輸出。所以在20節系統音頻課的基礎上,我們還加入了:
直播答疑:讓你零距離與作家探討散文寫作
作業點評:結課作業有機會獲得老師點評
投稿通道:優秀作業還將有機會刊發
主編指導:特邀雜志社主編,直播指導投稿秘笈
原價599元
首期限時福利,僅需429元!
立省170元!
(即日起-10月31日)
點擊下方按鈕,立即報名訓練營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