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愿式教育”豈能培養出男子漢?
懷鄉愿者看似公允老實,實際上是非不分,善惡不辨,在他們那里善不得獎,惡不得懲。犧牲弱者,討好惡人,以偽善欺世,卻裝作道德高尚的樣子沽取名譽。懷鄉愿者的迷惑性比小人和偽君子都要更強,因此危害也就更大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某地方衛視的一檔親子類節目中,一男一女兩個小朋友因分組問題產生了爭執,而男孩家長沒有理清爭執的頭緒并輔助孩子辨別是非,達成和解,反而現場進行了一番“男子漢”教育,教育男孩不要作過多解釋,而是要作為“男子漢”忍受委屈,不應該去指責女生,而是無條件的立刻道歉。
節目播出后引發熱議,網友紛紛就“男子漢教育”發表看法。有人認為這種不分是非的教育方法是“有毒的男子氣概”,也有人認為和稀泥與“男子漢”品格培養毫無關系。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子漢”的意思類似于“士”或“君子”,指的是能夠對國家、社會、對家庭、對個人承擔相應責任者。在前現代社會,這個詞特指男性,因此才有了“男子漢”一說。在現代社會,這個詞已經去性別化,無論男女都可以做君子,只是按照語言習慣沿用了“男子漢”的用法。但節目中男孩家長對男孩進行的非但不是“君子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