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理力爭或會碰壁, 但正直人格值得涵養
在成長的過程中,“據理力爭”實在是一份必不可少的自我修養和堅持。很多人都說過“不爭”,但小事可以不爭,大事豈能不爭?小利可以讓,原則豈能讓?爭的目的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守住權利的邊界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演員邵逸凡發微博稱,“最近和心理咨詢師提出了困擾我很久的問題,我會忍不住和一些人發生言語上的沖突,明知爭論無意義,但上頭起來控制不了。有時太激動了會嚇到身邊的人,毀壞了至少表面上和諧友好的關系?!?/p>
這種事,我也干過,因而她的話立馬引起了我的共鳴。
在咨詢師的提示下,她回憶了一些童年舊事。譬如,有一次市里統考,看圖作文,第一圖,下雨了。第二張圖,一個旗桿兩個小朋友。她理解成風雨無阻也要把旗升起來。因為所有人都寫的降旗,只有她一個人寫升旗,老師說她跑題,給她打了0分,批評了她半年多。
咨詢師的意見是,她爭論的事情很重要,但在爭論過程中,有東西在推著你向前走。老師屬于權威,在很多孩子心目中是不可抵抗的權力,她勇敢地做了一些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1980年代,我在南京鄉下上初二時,來了幾個城里的老師。我們的語文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