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密西西比到芝加哥——兩座“黑色”的美國城市

上世紀五十年代,盡管不再背負著奴隸的烙印,這些黑人的后輩們以非洲裔美國人的身份如潮涌般離開“溫暖而保守”的南方村鎮前往較為“開明而寒冷”的北方城市謀生和淘金;芝加哥就是這次“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運動的幾個重要終站之一。

密西西比 苦澀歷史已讓位于消費時代

較之美國的其他聯邦州府,所謂民主與文明的現代進程,在別稱“木蘭花之州”的密西西比,不僅沒有絲毫羅曼蒂克的意味,而且要苦澀和矛盾得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密西西比”這個詞匯對黑人而言,完全等同于種族主義與歧視。


2003年密西西比棉花大豐收,時至今天,棉花收摘和加工已經不需再用手工了 圖/瑪格南ic cfp Bruno Perousse-DragonImage

1963年,兩個白人從窗戶里看街上為獲得種族權利,游行示威的黑人青年 圖/瑪格南ic cfp Bruno Perousse-DragonImage




這是一個陰郁而沉寂的十二月清晨,我站在毗鄰荒廢鐵軌的一片雜亂墓園里,放眼望去是無窮盡的低矮棉田和漂浮其上的綿綿霧雨;“布魯斯之父”Charley Patton的尸骨就被埋葬于此。倘若剝除后人敬上的虛榮光環,Charley Patton在活著的時候不過是一個種植園奴隸的私生子,從沒上過一天學堂,嗜好酗酒,并被艱苦的生活壓斷了脊梁而早早死去??v然有著別具一格的音樂天賦,其多舛的命運與他那些皮膚黝黑的奴隸先輩和同胞們幾乎別無二致,湮滅在密西西比三角洲這片美利堅最南部的土地上。

然而如今,這個在極度的困窘和絕望中咽下最后一口氣的鬼魂,卻成了吸金的消費品,Charley Patton的墓地只是組成“密西西比布魯斯之旅”的一百多個旅游地標之一。誰又能想見一個曾以殘酷的種族歧視法規而臭名昭著的邦州,竟然能夠將被其虐待的黑人及他們因苦難而生的音樂,世易時移地轉化為賺取美鈔的利器。

當1963年6月12日身為美國有色人種促進會(NAACP)領袖之一的馬丁·路德·金在自家門口遭到白人優越主義狂熱分子的血腥刺殺時,爵士歌后Nina Simone痛苦而忿恨地唱道:“這該詛咒的密西西比。”哪怕是在蓄奴制已廢除百年、黑人民權運動蓬勃興起的當時,密西西比仍然是美國最貧困、文盲率和失業率最高的邦州之一。

旅行在密西西比,所面對的往往是Walker Evans曾經用鏡頭紀錄下的那種蕭索景象:門庭冷落的沃爾瑪超市以空曠的棉田為背景,背著獵槍的農夫靠在美式唐納滋的粉色座椅上啜飲咖啡,擁擠不堪的雞圈、銹跡斑斑的汽車和老舊的可樂販賣機隨處可見 …… 似乎密西西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