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反思科普的傲慢: 提倡科學方法重于任何具體知識
科學不是某一個專業或職業,而是堅守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在測試和觀察的基礎上構建知識、解釋宇宙。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素質不是爭訟思維而是實驗室思維,以健康的懷疑、遲緩的判斷與規范的想象指導自身工作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幾年,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問題屢屢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不少美國人至今相信“地平說”“神創論”及各種陰謀論(如“登月騙局”)與神秘主義(如“通靈術”),甚至還成立了相關協會。一些人在嘲笑之余,也不時重彈“需要科普”的老調。但其實,“科普”并沒有輿論場喧騰得那么“刻不容緩”,也并不是一件天然“正確”的事。
“科普”在中文里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帶有一種居高臨下、必欲為之的色彩;無論就理論淵源還是現實演變而言,“科普”都與19世紀中葉以降盛行的“科學主義”(scientism)與“實證主義”(positivism)密不可分,與法國哲學家孔德的那句“從科學中產生預見,從預見中產生行動”互為表里??破占缲撝鴴叱廾?、開啟民智、服務社會、增進福祉的各項重任,作為動詞使用還可以天然賦予說話者一種權威感。
然而,英文里的popu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